首页 -> 2008年第8期
历史就在身边
作者:王黎冰
听听这些妙论,真令人喷饭。
我们以前被初中的历史课本弄倒了胃口,几本厚厚的历史教材,多少多少年,陈胜吴广起义;多少多少年,汉武帝即位;多少多少年,李自成兵败……
说真的,那里的历史是没有人性的,所有的人物都只是一个扁扁的名字,没有性格,没有生机,也没有趣味。教科书上的每一句话都有一个陷阱,都能幻化出无数个填空、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题,你只能没完没了地背……直到随便抽出某一句话,你就可以指出这句话在哪一章哪一节甚至是哪一页……
我甚至这样设想,今年中考结束后,历史课本在考试后的第一时间抛入垃圾堆,对于中国历史,我们仍会是一窍不通。
我们完全没有办法对这样的历史产生兴趣。幸而出现了黄仁宇、吴思、易中天等人,从另一个角度为我们讲解了历史——原来,历史是如此地曲折有趣、生机勃勃,你可以从天下大势和人物性格推测、论证每个历史事件的细节,那些机缘巧合,比最高超的编剧编写的电视剧本还要引人入胜。
也许,这才是历史的真正面目。
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讲完汉朝以后,出版了一本《帝国的惆怅》,重点讨论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这里面的史料很鲜活,主要从关键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入手,分析当时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易先生说,没有人,就没有历史,所以要想理解历史,必须参透人性。所以在他的这本书里,分析了多个重点历史人物,晁错、严嵩、王安石等,性格爱好、家庭环境、政治主张、人际关系,应有尽有,个个都是活生生的。他们对时局,甚至对整个历史进程的影响,也随之变得活生生的。
我以为,易先生注意的是“普及”,史料全被“翻译”成了白话文,看起来也象在看小说,这无疑挽救了被教科书败坏了胃口的人们。
虽然在有些人看来,以“普及”为目的讲述历史是一种形而下的选择,因为普及将会使历史显得浅显,失去了学术自身的品质。然而我觉得相反,对于现阶段来讲,“普及”是一种对路的选择,提高大众对历史的关注度,吸引更多的人对历史进行思考,并表达他们的看法——这样的历史研究将更加多元化,研究思路将更加开阔,比一小堆教授坐在故纸堆里面咬文嚼字,更有意义。
其实,历史从未走远,历史活生生地在我们身边,从央视“百家讲坛”的高收视率即可看出大众对历史知识的渴求。重要的是,我们以什么方式来讲述历史、接纳历史。
学校:四川绵阳市东辰国际学校;导师:蒲 莉
点评:对于历史,对于争议不断的百家讲坛,小作者有着个人理性的看法,他指出了教科书的不足,而且也不是盲目地夸奖易中天一批学者的讲述,全文有理有据地照应着他的观点,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慕纪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