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把目标分解等二则
作者:李家健
1984年,日本东京举行了国际马拉松邀请赛。默默无闻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冠。当记者问及他的取胜秘诀时,他的回答更出人意料:“用智慧取胜。”原来,在比赛前,他骑自行车浏览了一遍比赛路线,以各银行或商店为标记,把赛程分解成几个小目标。比赛开始,他奋力向第一个小目标冲去;到达第一个目标后,兴奋地冲向下一个目标……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都能增添奋斗动力。使他始终保持精力旺盛,激情高涨,不至于中途泄气,疲惫不堪。他成功奥秘就在于分解目标。
分解目标,是一种智慧。其实质就是分化困难,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然后集中精力,分时分段,各个击破,提高效率。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干其细。”正是这个道理。
分解目标,是一种坚守。其目的并非要把远大目标抛诸脑后,相反,恰恰是时刻提醒自己谨记最终目标。
分解目标,是一种考验。其关键是要有立足小事、统筹兼顾、着眼全局的思想。耐心细致地做好每一个细节,锲而不舍,以便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相反,缺乏远见,虎头蛇尾,终究难成大事。如荀子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些远大目标甚至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嫦娥奔月”的梦想就是数代科学家实现无数个小目标之后才成真的啊!像这些大目标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完成的,而非痴心妄想“一步登天”的!
分解目标,是一种变通。其效果就不再是若干个小目标的简单相加了,而是相乘。就像把10分解成5个2后,其乘积的结果是32,那就远远大于10了。而对于那些本来就是小目标的就不必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了,否则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就像是把1分解成0.2后相乘,其结果就小得可怜了。
分解目标,是一种策略。中学生尤其适用。比如,要在中考高考中脱颖而出,就要对每一科痛下苦功,一一突破。而每一科,又可以再分解。比如语文科,要懂得分解为积累词汇、记诵名篇、广泛阅读、观察感悟、课外练笔等多个小目标,一一过关。
然而,反观一些同龄人,谈及人生目标,就是企业家、科学家、政治家等等,语气坚定豪迈,其雄心壮志乍听起来让人肃然起敬,但观其行动,又让人大失所望。因为他们不懂得分解目标,不能立足现在,对知识积累、技能训练嗤之以鼻。最终,远大的理想就流于空想,只能对着成功人士望洋兴叹。莘莘学子理应引以为戒。
把目标分解,就像在现实与目标之间架起了一把梯子,更易于走向成功!
学校:广东英德市西牛中学
导师:陈桂贤
评语
彭山鸿
“目标”是一个充满魅力、挂满花环的词语。人的一生中,无不时时被目标激励着、吸引着。为之披荆斩棘,征战沙场;为之皓首穷经,邀游学海。然几经打拼,有人的目标得以实现;有人却折戟沉沙,悻悻而归。为何?读罢李家健同学的文章《把目标分解》,不由得眼前一亮,小作者对于怎样实现目标的独到见识,让人读到了这个少年的不凡。
文章起笔不俗,干脆利落。由列宁的话引出文章的论点,旗帜鲜明,毫无拖沓累赘。然后用日本马拉松选手山田本一的具体事例证明“将目标分解”的实际意义。紧扣论点,让人信服。接着采用平行式的并列结构,分别从正面论述了“将目标分解”“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坚守”“是一种考验”“是一种变通”“是一种策略”。5个排比段落,层次清晰,逻辑谨严,层层深入,引人深思。有理性的思辨,也有名人的思想;有现实事例的佐证,更有形象生动的比喻,让人产生思想上的共振。然后,作者话锋一转,直面现实生活中同龄人的一些尴尬与困惑,刀枪剑戟,咄咄逼人,既增添了论证的说服力,也体现了作者在考虑文章结构时,思维的严谨。最后一段,将目标与现实挂钩,以“把目标分解,就像在现实与目标之间槊起了一把梯子,更易于走向成功”这句话收束全文,可谓是水到渠成,不着痕迹。在论述的过程中,采用例证法、引证法,正反论证法,无不恰到好处。
文章说古道今,如数家珍,足见作者阅读之广泛。语言准确、简洁、深刻、生动,恰好符合议论文的语言标准。作者熟练的运用了比喻、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增色不少。语言虽不新奇,但如行云流水,体现了作者较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综合以上情况,这篇作文可判为一类卷。以满分50分计,我认为可以打48分。
彭山鸿,湖南省汨罗市教研宣教研员。多次参加中者阅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