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家乡菜等
作者:曾俊文等
“家乡菜”是一个充满了浓郁乡土风味的意象,写作时要提防一般意义上“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作文老套,不能让一个普普通通的“物”承载它无法负重的所谓“情”和“志”。曾俊文的《家乡菜》文风朴实明净,围绕“客家让豆腐”这道菜,不仅写出了客家人虚心谦让的地域文化性格,而且表现了漂泊异乡的客家人对家乡、对故土的深情,情理结合,堪称上品。判92分。覃柯翔的《家乡菜》文笔流丽,文采煥然,他对家乡火麻菜的制作工序做了精妙的描绘,读之让人口馋心醉。作者还挖掘了火麻菜与当地民间长寿文化之间的关系,视野开阔,娓娓道来,与曾俊文的文章相比各有特色,不分上下。也判92分。曹赛男的《家乡菜》写家乡的铡胡椒,在细节和场景的诗意化描述上其实不亚于覃文,比曾文甚或过之而无不及,但文章的整体气韵不够浑然,语言风格似欠统一,抒情和言志可以更超拔一些。要尽量挖掘“家乡菜“的深层文化意蕴而不是表层的时代色彩。判90分。
家乡菜 曾俊文
说到家乡菜,我就会想起老家的“客家让豆腐”。
虽然各种资料上都写着“客家酿豆腐”,但我更喜欢念“客家让豆腐”,因为“让”是客家人的方言,这样说更有亲切感。
所谓“让豆腐”,只不过是在豆腐上面挖个小坑,再塞进一些肉馅而已。初次听说菜名我也纳闷:为什么叫让豆腐?乡亲们告诉我:“我们客家人要谦让别人,要虚心,你看豆腐那么大块,但它却不是人们所青睐的,人们想要吃的是中间的那一小块肉,即便如此,豆腐都没有意见……”我那时候小,而且很少回老家,大家都喜欢用这样的话逗我。但虚心、谦让的确是客家人独特的品质。
我的老家在一个小村庄里,那里的人都不富裕,但不管怎么样,每次回到老家,街坊四邻都会拿出他们的让豆腐来给我们吃。“很久没吃过这让豆腐了吧?”乡亲们问。“是啊。”出于礼貌,我就这样回答了。也许你会问,难道在城里就没有让豆腐吃?城里有是有,可城里做的哪有家乡这么地道呢?只有在老家,才能吃上正宗的客家让豆腐。
客家让豆腐也只有在老家乡吃才有那种氛围。一桌子都是客家人,说着客家话,再吃着客家菜,既亲切,又温馨。每逢节假日,总有一些在异地工作的人回来探望老人,有的是开宝马车回去的,有的是坐长途大巴回去的,但他们聚在一起,根本不会因为在经济方面有差距而看不起对方,而是尽力帮助对方。正如老人们所说:“我们客家人大度,能包容别人,像让豆腐中豆腐和肉馅那样,只有结合起来才是最好的。”
其实,家乡人爱吃让豆腐,不仅是因为它便宜,更是因为它包含着对家人的思念,把思念放进肉馅里,放进豆腐里,放进心里。现在,每次在深圳吃让豆腐,我都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想到家乡的亲人。前年,有个富翁亲戚和我们一起吃饭,当筷子夹起柔软的让豆腐时,他不自觉地大笑起来,说:“我爸现在肯定也在吃这个吧!幸亏在小时候他教我要像这豆腐一样谦虚,我才能在这里立足。”
家乡的让豆腐真好,既好吃,又能教育人,还能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学校:广东深圳市南头中学
导师:茹清平
家乡菜 覃柯翔
我的家乡巴马是著名的长寿之乡。这里山清水秀,环境宜人,是居住的好地方。不过人不管到哪,都离不开饮食,巴马的长寿文化其实也是吃出来的。
巴马香猪、甲篆油鱼、珍珠黄玉米等等特产,都叫得响当当。巴马香猪素有“一家煮肉四邻香,十里之遥闻其味”的美誉,是猪类的“名门贵族”;甲篆油鱼也不甘示弱,“一家煎鱼百家香”;珍珠黄玉米制成的食品也被誉为“长寿粥”或“黄金食”。它们全都是寿乡的门面特产。虽然它们的名气不小,但是,我却对另一种名气不大却家家都有的家乡家常火麻菜情有独钟。
火麻看起来像胡椒,只是表皮非常光亮。小小的火麻籽,里面藏着的宝贝便是火麻油,它就是长寿的核心秘密——含有较高的亚麻酸成分,能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脑疾病。它也非常奇特,是唯一能溶于水的植物油,不像其它油,入水便开花。
火麻菜是家常菜,一年四季,一日三餐,都可以烹制食用。说是火麻菜,其实它并不全都是火麻。只是火麻在菜汤里充当了油的身份,把它当作油来用。这便更有意思了,就好比不管地多大,住有多少人,只要有个皇帝,它就得叫皇城,数量虽少,却是地位显赫。
一起打汤的菜没有特别的要求,因季节而定又因人而异,不过用得较多的是苦麦菜和芥菜。这两种菜苦中有甜,有清肝明目的功效,也被乡亲们称为长寿食品。
火麻菜的烹制过程非常简单。先将火麻籽舂成粉末,再淘清水过滤去渣,然后将过滤好的火麻水煮沸,等水一开,锅里浮起一层菜花状的乳白色油沫,便可以把备好的青菜下锅,加入适当的盐等配料,一捞一翻,火麻的淡香、青菜的清香立即扑鼻而来。虽然只是素菜,味儿却纯正天然,地道绿色。一桌子大鱼大肉,有一碗清香清香的火麻菜汤来点缀,自然会令你心旷神怡。
天长日久,寿乡的父老乡亲们都吃出感情来了。“火麻是个宝,长寿少不了。火麻是蔸药,心病医得掉。常吃火麻菜,身体多自在。常喝火麻汤,胜似开药方。多种火麻树,农民得致富。多吃火麻油,延年又益寿。”朴实的乡亲用朴实的语言编成打油诗,借以表达与火麻不解的深情。
盛得满满的一碗火麻汤,在外观上看确实不怎么样,又青又灰,朴实得如戴月荷锄的村姑。即使这样,它淡淡的香气悠悠的,你也会忍不住闭上眼凑过去深深地闻一闻;尝过一口就忍不住舀下一碗。那种不浓也不淡、恰到好处的味道让你痴迷难忘。也许这个时候,你才会顿悟长寿老人们长寿的原因——清淡、闲适。
学较:广西大化县大化高中
导师:谭冬芸
家乡菜 曹赛男
求学在外,总是想起家乡的一道菜——铡胡椒。如今深秋临近。寒意渐浓,正是吃铡胡椒的好时候。
家乡人,易于满足,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每顿有大米饭就满足了;酸菜就稀饭,挺不错;大头香菜,那美味还有什么说的;卤豆腐就面条,可以待姑奶奶。铡胡椒,嘿!那更是人间第一美味。于大雪纷飞之际,一家老小围坐在火笼边上,一把大勺放在锅边,熬一锅铡胡椒白菜汤,从翻沸的锅里舀出那么一勺,一口下肚,嘿!别提多带劲儿。暖融融的白菜,酸甜可口的铡胡椒,顺着你的口腔、肠胃直达你心田,辣的鲜美,酸的爽口,软的舒坦,却尽赚了你大把的汗珠,伸着舌头直呼嗤,足以发汗驱寒。如今光是想着就口水直流,要是能吃上一口甭提多幸福!
熬这铡胡椒得掌控好火候和温度,若是在骄阳似火的夏天,您可千万别试,压根儿就没那个美味儿。铡胡椒还有一美味吃法,把那用柏树枝熏制封存了一年的腊肉,肥中带瘦的那种,切成不薄不厚片状儿放在锅内煎炒一番,待炸出油后,再把早已干炒过的铡胡椒放进去,再撒一把长截葱花,洒上几滴清水,焖上三、五分钟,一出锅,顿时鲜香四溢。却又透出玉米的那股韧劲与辣椒的那股冲味儿。有了这一盘美味儿,不吃个三大碗白米饭是绝不会罢休的。
现在家乡也有少数人有了“三高”,炒铡胡椒除了葱花别的什么也不放,那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铡胡椒美则美矣,然这制作工艺却是再简单不过。
选三、五斤上好的黄玉米面儿和经霜的红辣椒放在一起,把那红辣椒剁得跟玉米面儿一般粗细后,再洒上适量的盐,与玉米面和辣椒拌匀,最后把它们装进老土窑出的那种黑坛子,用洗净的玉米叶子或秸杆把坛子塞严实,这就算大功告成,只等个把月后,便可以开坛享用美味了。一至两个月的时间足以酝酿那一坛朴实厚道的美味。当然,封的时间越长,味道越醇越浓,如陈年老酒一般耐人回味,时间蒸发了当初的光华,却沉淀出了启封后那长久的精彩。
我的奶奶、大婶、大嫂都是手工制作铡胡椒的高手,在家每顿都可以吃到鲜美无比的铡胡椒,那真是一种极美的享受。
难怪家乡人把这铡胡椒当作宝,孩子上学、亲人离乡时,家人们总要为他们备上一两罐炒好的铡胡椒,聊以寄托情思。如今,家乡的铡胡椒已摆脱了昔日贫苦的象征,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已悄然兴起,且小有成就,作为一道地方特色菜,它已走出了大山。它正预示着坚强不屈,朴实厚道的家乡人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啊,家乡的铡胡椒!
学校:湖北保康县第一中学
导师:盂庆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