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花未眠》主题商榷

作者:杨 艳




  关于《花未眠》的主旨,一直有争论。有的观点认为文章体现着一种生命意识。人教社教参把文中的一句话“它盛放,含着一种哀伤的美”解释为“花儿盛开之时就预示着它已接近衰败,所以说含着一种哀伤的美,这与下文所说的进步就是接近死亡,意思是一致的”,文中的另一句话“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解释为“从一朵花想到人的生命,想到人生的璀璨,具有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教参的编撰者认为,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感叹生命的短暂,提出要珍爱生命,明显地体现着一种生命意识。笔者认为,在这篇文章中,不能否认它零星地闪烁着一定的生命意识,但说起主旨,还应是一种审美意识,表达作者对美的不懈追求。
  川端康成1899年生于大阪府三岛郡丰川村大字宿久庄,在他两岁时,父母因病溘然长逝。祖父母便带康成回到阔别十五年的故里,姐姐芳子则寄养在秋同义一姨父家。康成由于先天不足,体质十分孱弱。两位老人很爱孙儿,担心他出门出事,让他整天呆在阴湿的农舍里。幼年的川端康成与外界几乎没有什么接触,“变成一个固执的扭曲了的人”,“把自己胆怯的心闭锁在一个渺小的躯壳里,为此而感到忧郁与苦恼”。上小学之前,他“除了祖父母之外,简直就不知道还存在着一个人世间”。
  川端康成上小学后,不到三年,祖母和姐姐又相继弃他而去,从此他与年迈的祖父相依为命。祖父眼瞎耳背,常对康成说,咱们是“哭着过日子的啊”!这在康成幼稚的心灵投下了寂寞的阴影。叶渭渠在《川端康成文学的东方美》中这样介绍川端康成:“他的童年没有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相反地渗入了深刻的无法克服的忧郁和悲哀,内心不断涌现对人生的虚幻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感。”川端康成成人之后,一连接触过四位女性,对她们都不同程度地产生过感情,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童年的不幸和青年时情感的创伤使他对生持一种怀疑的态度,他的性格内向、孤僻、胆怯,甚至压抑、扭曲。
  川端康成同时也受着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日本民族崇尚武士道精神,崇尚坦然面对死亡,甚至欣赏死亡。川端康成就十分欣赏自杀身亡的画家古贺香江的一句口头禅“再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死就是生”。
  所以,川端康成对生和死有着深刻的思考,他的很多作品都和死亡相关,他最终也以自杀的形式实践了对死亡的欣赏和向往。他的这种性格和思想也会不经意地表现在《花未眠》中,在文中就提到了画家雷诺阿的话“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
  虽然如此,我们却不能单纯地认为《花未眠》的主旨是在探讨生命,因为分析文章的主旨,要依文论文,看文章内容的主体。让我们立足文本本身,仔细分析一下文章的内容。
  文章1—5段从开篇写发现未眠之花的美,到感叹自然美是无限的,而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再到顿悟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都是在探讨美。
  川端康成继承了大和民族的古典美,他既是美的追求者,又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美”在他的一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把对美的追求看得比生命更为重要。川端康成曾在《临终的眼》中说:“我孑然一身,在世上无依无靠,过着寂寥的生活,有时也嗅到死亡的气息。”他对生命并不是很看重,是什么支撑着他一直活下去?是对美的执著的追求。大自然的美是无限的,只有坚韧地活着,才能不断发现美,不断地探究未知世界的美,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发现“无限美”中去。在晚年,他积劳成疾、重病缠身,再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发现美、感受美时,他对人生也便绝望了,以自己的生命追求了最后的死亡之美。川端康成的思想中有如此浓厚的审美意识,以这种审美意识来关照文中的一些句子,似乎更好解释。
  “它盛放,含着一种哀伤的美”可以理解为“花开的很美,却少有人欣赏,所以花哀伤”,这也正是作者对自己以前没有发现未眠之花的美的一种自责,也正是“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这一认识的情感外现。
  “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是因为作者从一朵花的美认识到自然还有更多的美,自己要活下去,尽可能感受更多的美。
  文中提到画家雷诺阿的话“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近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雷诺阿认为,虽然追求美所获得的进步都免不了进一步接近死亡,但是死亡也不能迟滞他追求美的步伐。所以他说:“我相信我还在进步。”川端康成赞美的就是他的这种矢志不渝的追求美的精神。
  综上,可以看出1—5段主要还是在讨论美的问题。
  文章6—10段探讨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问题。川端康成没有像有些人那样论辩自然美和艺术美哪一个更好,而是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者提到画中花让我们领略到真花的美,谈到罗丹、玛伊约尔的雕塑让我们体味到各种手势,领略到女人的肌肤,谈到因为见过宗达画的狗,所以看见自家小狗大吃一惊。都是为了说明艺术美引导人们关注自然的美,同时也表达了仔细观察自然之美而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更能打动人。作者还谈到了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黄昏天空在心中互相呼应,显得更美了,巧妙地点出艺术美(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与自然美(黄昏天空)要完美结合,相得益彰。这一部分很集中地体现着一种审美意识。
  综观《花未眠》全文,虽然在个别地方也体现着一定的生命意识,但文章主要是在探讨美,分析主旨离不开对审美意识的关照。立足审美意识而非生命意识去解读他的文章《花未眠》,应该更贴近作者的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