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集联:对联创作方法一种

作者:罗 敞




  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形式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对对联一直是学习的重要内容。练习对对联能够从中学到推敲、锤炼、运用语言的一些方法,也是语感培养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
  对联是有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的整体,有的对联还包括横额。对联形式上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即上下联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当,平仄相异,能够做到声调和谐。对联无论长短,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对联讲究炼字,更讲究炼意。高考试卷中的对联考查题,带有一定的尝试性,没有提出严格对仗和平仄要求。题目给的字数有多有少,提供了一定的选择性。因此,我们在组织学生复习备考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上述情况,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训练。
  对联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一般说也是由作者自己创作出来的。此外,对联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创作”方法,这便是集联。所谓集联,就是摘取前人诗词文章中的词句集成对联。这种方法类似集句诗。集联的范围很广泛,可以集诗、集词、集文,甚至可以集碑、集帖、集佛教经典为联。比较普遍的则是集诗、集词。如清代端方集李商隐、苏东坡诗词题镇江夕阳楼一联:“夕阳无限好,高处不胜寒。”郭沫若集毛泽东的词联:“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还有广东珠江亭的“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湖北黄州赤壁的“铜琶铁板大江东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等等。集联是别具一格的对联,它充分发挥了中国语言文字形式整齐、声调优美的特点,也是锤字炼句的一种好方法。
  在2005年武汉市高三年级四月调研考试试卷第六大题中,就有关于对对联的内容,要求学生在湖北省内的风景名胜中任选两个分别作出上下联。由于学生平时在集联方法比较了解,也做过一些相应的训练,所以一些学生就采用了集联的方法来完成答题,其中有的学生的答题质量还相当不错,例如:有的是“黄鹤楼观落霞与孤鹜齐飞,古琴台赏秋水共长天一色”,有的是“黄鹤楼晴川历历,古琴台芳草萋萋”,有的是“武当峰看无边落木萧萧下 ,黄鹤楼望不尽长江滚滚来”,有的是“行吟阁近水楼台先得月,朱碑亭向阳花木早逢春”,有的是“武当峰眺望青山依旧在,黄鹤楼观赏夕阳几度红”,象这样的一些答题基本得到了满分,学生也十分高兴。学生引用的这些诗句,都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也都是要求学生背诵的,所以运用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