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教师应对学生加强鉴赏的指导

作者:苏晓徐




  在文学鉴赏活动中,如何将“鉴”字落在实处,最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文本进行指导。
  一、指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教师在文本阅读指导时,要引导学生既“鉴”又“赏”,以提高他们对这类作品的鉴赏能力。作为教师有必要引导或帮助学生分析作品中与现代文明相悖离的消极因素,使他们能理性地、用现代文明的观念去看待这些作品。既欣赏作品的积极的一面,又能分辨出作品的消极因素,能全面地鉴赏作品,而不是片面理解作品中的一些行为和思想。即在欣赏中鉴别。如指导阅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提辖扶弱锄暴,行侠仗义,值得称道。这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产物。但用现代文明的观念和标准来审视作品,鲁提辖的行为就值得思考了。可以这样设计:如果现在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样做?这时应引导学生认识:现在是法制社会,不能像鲁提辖那样,藐视法律,随意杀人,而是要按照现代的实际情况来办,通过公安机关和法律手段来解决。
  我们还可以由此拓展,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水浒》。阅读《水浒》,我们就不能回避《水浒》里边梁山好汉们杀人的事情,特别是武松、李逵、鲁达等人,藐视生命、藐视法律,快义恩仇,任意杀人,毫不手软。而小说作者对此都是以欣赏的态度来极力赞颂的。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引导学生不必单对充满杀气、充满血腥的事件太专注。而对好汉们的行为,也要用现代文明、现代法制的标准来鉴别。把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引向积极健康的方面,以使学生的精神品质得到充实。这样既不违背审美的原则,也不违背德育的原则。通过这样指导,学生懂得如何取舍、鉴别,知道一点怎么“读”《水浒》这本奇书。如果更进一步,不再单单关注打打杀杀之类的事情,懂得汲取更有品味的东西,进而能够抵御武侠作品以及媒体、网络那些暴力、刺激等“精神污染”的诱惑,在鉴别美丑的这个审美的过程之中,净化自己的情感,美化自己的心灵。
  二、指导学生用质疑和批判的态度阅读文本。
  质疑、批判的阅读就是要求读者跳出作品,与作者保持距离,以便“用得透脱”。倘若读者与文本的距离过近,就会身陷当局,为文本所“迷”。正如苏东坡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若要客观公正鉴别作品,必须跳出文外,站在山外看“庐山”,居高临下,旁观者清,方能既看到山林秀丽壮美的一面,又看到浓雾险壑的一面。
  这种阅读要求学生用审视挑剔的目光给课文觅病指瑕。再好的文章总有不完美的地方。质疑、批判的阅读就是让学生打破迷信,挑战文章,挑战作者,挑战教师,构建自己的阅读创新观点。
  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质疑和批判。如指导阅读婉约词的名作——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刘熙载《艺概》)。但全词“凄、惨、悲、痛、恨、愁”贯穿始终,格调缠绵、低沉。这时我们在深刻理解全词的基础上进行质疑与批判:这首在消极情绪推动下产生的作品,表现的是纤弱缠绵、悱恻低沉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不是很容易使人渐染上一种无名的惆怅和哀怨,会不会也使我们消沉不振,能不能使我们积极健康的成长?进而应该认识到:我们要学习与吸收的是他表达的方式,而不是他的“愁”本身。我们如果不对作品加以鉴别就陷入文中,将使自己消沉不振,不可自拔。
  由此拓展开去,读其他作品也应该这样。如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对“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进行质疑和批判;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既学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又要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进行质疑和批判。再如阅读《柳毅传》,柳毅最后成为仙人,对这个结局所反映的思想进行质疑和批判;阅读《罗密欧与朱丽叶》,对文中的人性弱点进行质疑和批判。通过这样阅读将使学生的质疑与批判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如果学生在阅读中能运用质疑与批判的方法,这样不仅不会陷入文中而不可自拔,反而会通过质疑与批判更深刻更透彻的把握作品,更好地鉴赏作品。
  总之,通过指导学生学会鉴赏,提高鉴别能力,让学生自觉地站在时代、站在现代文明的高度来看待前人的作品,进行质疑、批判性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体验和理解时能吸取有益的思想和艺术成分,并能剔除消极因素,那将是阅读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