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童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李小兵 谢慧君
所谓“童心教学”,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和调动受教育者的童心,采取一系列符合受教育者生理、心理特点和审美情趣的积极教学行为,以自己的“话”、“表”来感染激发受教育者学习的动机和兴趣的一种教学模式。
初中学生正处于依赖性向独立性,幼稚性向成熟性发展的阶段,也是生理上、心理上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逐渐从天真走向成熟,从活泼走向稳重,上课主动参与讨论发言的热情减了,往往张开嘴坐等老师抛给“酸甜苦辣果”,原因是差生怕自己不懂而答错了惹同学们笑话,影响自身形象;好生则怕其他同学说自己“出洋相”、“出风头”等等。这样的课堂教学气氛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与成熟而逐渐从活跃走向沉闷,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初中学生生理、心理正处于发展阶段,毕竟童心未泯,可塑性还是相当大的。他们的心理发展容易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能否以自己的良好气质和积极的教学行为去积极地感染和引导他们。
一、实施“童心教学”的前提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童心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以及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新的历史时期,独生子女多,套房式生活孤立乏味,许多学生在心理上得不到很好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应该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和信任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应该多接触和鼓励他们,关心和爱护他们,让每个学生从心底都感到老师很重视他,以取得他们对自己的尊重与信任。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会被激发出来,个人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才会树立起来,无穷的潜力才会被挖掘出来。作为教师,我们在平时应多与学生作心灵的交流,扮演双重身份,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大朋友”,课外与他们一起拉家常、说笑话、野餐、爬山、唱歌、演戏,不分长幼,平等相处,畅所欲言,力求自己在精神上年轻化,具有年轻人的激情。课内应满怀激情,精神焕发,就是遇有不开心的事,一进教室也要抛至九霄云外,笑脸相迎,并尽量找一些迎合他们的共同话题,与他们同悲共喜,同歌共乐,让学生处处感受到老师也是相当天真活泼、富有童趣的。这样就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填平师生之间的代沟,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融洽、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实施“童心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家在上课的时候与老师交流问题就不怕什么“难为情”、“不好意思”了,有见解能大胆地提出来探讨,说唱就唱,说演就演,始终保持纯洁的“童心”。
二、实施“童心教学”的手段
采取一系列教学手段来感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是实施“童心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感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通过无声语言来感染、激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体态语言(姿势表情等)和符号语言(板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名出色的教师应该是一位高明的演员。”在教态上,我们应充分发挥眼神、表情、手势的表达功能,做到教态活泼自然,亲切大方,切忌呆板凝滞。在讲解的同时,伴之以或憎恶、鄙视,或兴奋、喜悦,或痛苦、悲伤的面部表情,用自己的无声语言不时地刺激学生的视觉系统,使其视觉系统保持经常性兴奋,进而增强学生信息接受系统的摄取功能,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教师在台上这样又“话”又“表”的教态也自然而然地会影响和感染学生,轻松的氛围、生动活泼的“表演”使其不自觉地加入到愉悦的教学活动中来。有一位老教师在讲授《看戏》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们能理解文中一段对梅兰芳唱腔、表情、台步、动作的描写,深入体会“歌词像珠子似的会滚,会滴,会溅,会落”,她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特地为学生们依依哑哑娉娉婷婷地表演了一段京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想做这样的“老顽童”是值得的。
初中生喜欢新鲜活泼、形式多样的事物,对单调的、枯燥乏味的东西容易产生心理疲劳,降低求知欲。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可以因文而异,设计出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的艺术板书来,重点之处可用彩色粉笔勾勒出来,以适合初中生求异求新的心理。如《刘姥姥游赏大观园》的游赏路线,运用“曲径通幽式”的板书就可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曲曲折折的路线既表明了贾府的富贵豪华,又符合初中生的求异心理。
(二)通过有声语言来感染、激发
在初中教学中,教师的有声语言必须做到温和可亲,语气、语调应符合孩子的审美情趣。初中学生还很喜欢那些哄孩子的话语,因此我们教师最好用对小孩子的口吻来跟他们说话,以激发他们的“童趣”。
1、讲话时应跟学生同站一个立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多用“我们”,少用“你们”。如下面的两句话:①“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在这个语言环境中,这个词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②“同学们,我们想一想,在这个语言环境中,这个词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第①句话教师自己没有参与进去,第②句话则体现出师生同演一台戏,相比之下,当然第②句话易被学生所接受。
2、语言力求幽默风趣。幽默风趣的语言是兴奋剂,它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使课堂气氛情趣横生,更符合初中生的口味。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利用有趣味的教学语言编口诀、顺口溜、穿插小故事,摹态拟声,夸张戏剧性的冲突,烘托小说的情节,渲染诗歌的激情,从而使学生兴致盎然,学起来欲罢不能。
3、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初中生毕竟阅历尚浅,接受能力还低,听长句子容易疲劳。因此教师授课时的语句宜短不宜长,应把长句化为短句,让学生容易接受。
4、多运用表扬性句子。让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增强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三)通过多变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来感染、激发
初中学生追求新奇的心理特别严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变得多,变得快,让学生天天有新鲜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探究上来。如“朗读”这一环节,我们可以采用这些方式,“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学生领读学生跟读”、“个别朗读”、“朗读接龙”、“学生齐读”、“学生默读”、“男女对抗读”、“小组对抗读”、“快速读”、“对话读”、“表演读”等等。再如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我们可采用“讲故事”、“演讲比赛”、“口头作文”、“辩论赛”等多种方式进行。总之,运用时一定要灵活多变。
此外,通过幻灯、电视、电影、摄像、投影、录音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系统,以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听说能力,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例如讲《紫藤萝瀑布》、《安塞腰鼓》、《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等作品时,在赏读课文之后,放段影音资料,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作品,以增强学生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
三、实施“童心教学”的误区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进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实施“童心教学”的最终目的。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弄得不好也容易步入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一味注重自身的“话”与“表”,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些教师在实施“童心教学”时走了极端,没有摆正角色,只是一味追求自己讲课的形象、生动,越俎代庖,一个人在台上讲得眉飞色舞,演得手舞足蹈,让学生在台下做忠实的观众,坐在大树底下等果子,结果导致学生在课堂中失去了主体地位。在“童心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最多是戏中一个穿针引线作用的线索人物,戏的“主角”还是学生,教师应该以自己的“话”、“表”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来感染和激发学生自己亲自上树“摘果子”,让学生想、猜、论、析,让学生讲、读、唱、演,让学生比赛、游戏、实验,想尽办法尽量让学生“动”起来,在“动"中感受“乐”,在“乐”中接受教育。教师在引导、感染、激发学生的同时应把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腾出来让学生体味,让学生探究。
2、过分追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陷入“低级趣味”的泥沼,缺乏厚重感。教师在“话”和“表”时千万要注意不要为了趣味而趣味,而要将趣味性与教育性和科学性结合起来,崇尚语文课的深度与厚度,不应追求噱头与掌声的低级庸俗趣味,以及热热闹闹的表面文章,而应时刻以感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为前提,营造良好的学习探究氛围,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进入文本优美的意境,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