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例谈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作者:胡云信 王道祥




  
  有识之士早就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社会即学校,生活既教育”。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也认为,学习需要“真实的环境,真实的任务”。生活本来就是一部大书,是一部无字之书。毛主席青少年时代就一再激励自己要读好这一本无字之书。现在有人哀怨“应试教育不读书”,在本人看来,应试教育割断了学生与火热生活的联系,过早过多的把宝贵的时间精力耗在试卷形式的操练中,如同“走迷宫”、“扫地雷”。脱离生活,漠视生活这一丰富的资源宝库是当今语文教育的最大悲哀。专家指出:“语文课程,在其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态环境中,呈现出明显的内在统一的‘三角’关系:生活——生存——生命。”生活是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语文教育为生活服务,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语文本领是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教育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是语文课程的最大教育价值所在。今天本人再次执教《装在套子里的人》,学生有两点思考值得我们肯定。一是作为一个“人”的别里科夫,他把自己装在一个无形的套子里不敢爱不敢恨,他的精神的家园已经彻底荒芜了,他其实早就死了,他是一个可悲可怜的形象;一是作为“人”的科瓦连科、华连卡姐弟,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我的超越。他们敢于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在大街上骑自行车,兴高采烈,快活无比。别里科夫和华连卡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再看学生写的读后感:1、虽然空气依然新鲜,但二氧化碳还是占了上风。我们就像没有打开笔套的笔,没有用武之地。我们的生活就像是一个套子,把所有的思想牢牢地套住。没有音乐、没有“自由”。2、身上有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忘了感动,忘了伤怀,也忘了迷恋路边的野花,只能偶尔抬起迷朦的眼看看前方崎岖的路。没有心痛,没有欣悦,眼眶已干涸,心却在流泪。3、我就像一个陀螺,飞速地旋转,世界在我的眼中都失去了本色,只剩下一片灰白……花季雨季却没有花的芬芳、雨的晶莹……4、不知道是不是同龄的女孩都有同样的感受,心情波动很大,像清明时节的雨。记得昨天的数学课,抄着抄着笔记,眼泪悄悄的流了下来,并且一发不可收拾,这就是我的花季,在这全封闭的校园里,我思念家乡的槐花香,思念田野的泥土香,什么是学生生活,不过是日记本中的几页泪纸。……
  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似乎又步入了一个困境,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状况依然困扰着我们。语文课缺乏语文味甚至枯燥乏味,症结在哪里?难道我们从学生发自内心的几则日记中得不到一些启发?我们必须顺应潮流,根据语文新课程改革精神,切实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建构语文学习的大市场大环境,注重对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让学生由课本到社会,从课堂到生活,关注时代,留心生活,读“活”书,做新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