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且吟且唱学语文

作者:何 郁




  笔 者:的确如您所说,古诗词吟诵唱或许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从诗词发源的,我们的文学也是从诗词发源的,我们的古典诗词原本都是可以吟唱的,现在我们的新课程非常强调诵读教学,这似乎是在启发我们,应该从传统的语文教育里去寻找语文教学的灵魂!所以有老师说,您是在做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因为,您做的是“树根立魂”的工作,这才是真正的心灵的工程啊!彭老师,除了古典诗词,您的吟诵唱还扩大到其他的领域吗?比如说,古文教学,新诗教学?
  彭世强:尝试到了古诗词吟诵唱的甜头后,我又开始试着进行古文的吟诵唱,这些年来,我通过反复琢磨,仔细推敲,终于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韩愈的《师说》、孟子的《鱼我所欲也》谱成了可以吟唱的曲调。从台湾明德中学的老师那里,学习了吟唱苏轼的《后赤壁赋》。我在教学中,我加强了诗歌的有声阅读——朗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舒婷的《致橡树》、牛汉的《悼念一棵枫树》等名诗,我都强化了朗读,让教室里重闻琅琅书声。
  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尤其是近些年来的古诗词教学吟诵唱,让我体会到,诵读教学或许正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之一,我把诗文的有声阅读,进一步扩大到了课外。2002年,我办起了一个“朗诵社”,开始使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使语文学习真正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联系起来。事实证明,我的做法是对的,是适应时代变化的,是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我们通过举办各种朗诵活动,扩大了名著经典的影响,扩大了语文教学的影响!
  我的探索实践告诉我,学生对开口学语文的积极性,是可以提升的,无论古诗文还是现代诗文。关键在于我们不断探索。最近一堂选修课,上的是宋词,讲的应该是辛弃疾。我半节课介绍了辛弃疾坎坷的人生,然后用一节课排练我根据梁衡《把栏杆拍遍》改编的集体朗诵。我和两位学生担任领诵,其他同学担任合诵。前后只排练了两遍,学生都被慷慨激昂的内容和声音所打动。下课铃响了,一位比较调皮的男同学高声喊了起来:“老师,我们的节目可以上台表演了!”这是他激动的心声,也是我这堂课以诵代读实践的当场反馈!
  这个学期,我开设了语文教师古今诗文有声阅读的进修课,有朗读的知识讲解,有古今诗文的专题讲座,也有专题的教学试验。我和学员分别试教了《再别康桥》和《后赤壁赋》。这也是我将有声阅读的教学实验课题,从古诗文,扩大到现代诗文的探索,从校内扩大到校外的探索。
  我的语文教学理念可概括为两句话:第一,语文教学是“教活人,活教人,教人活”,突出一个“活”字;第二,“让学生成为聪明的、正直的中国人”。我的一切实践,受制于我的教学理念。
  谢谢你的采访,谢谢每一位支持我实践的同行,谢谢每一位和我一起实践的学生和同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