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知难而进 回到语文
作者:何 郁
倪文锦先生是中国大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的第一个博士生导师,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成员之一,平时工作很忙。早就跟他约定的采访,因为忙,而屡屡改期,尽管这期间我和他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常见面。拖至2005年国庆节前,他说,实在不好意思,估计要腾出整块的时间接受你的采访,看来不很现实,那么,我们就在衡山路上的“唐韵茶坊”里,随便聊一聊吧,总算是“聊”胜于无嘛!于是在这个地方,有关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些问题,轻松地“聊”开了。
笔 者:倪老师,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我想我们的谈话可以轻松一点,只要围绕着新课程改革这个总的话题来谈就可以了。这两天,我在接待来自北京教研系统的几位老师,也从中了解到一些信息,说是对新的课程改革,有些学者有些看法,有的看法还很尖锐,这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了,这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新的课程改革并不是要全盘否定以前的做法,改革的同时还是要有继承的。教育是有自身规律的,任何行政上的想当然改革都不可能适应教育的发展规律,也势必会给教育带来伤害。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倪文锦:我觉得某些学者有新的想法是非常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是无懈可击的。尤其是第一线的教师对新课程有一个逐渐理解、消化和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从新课程、新教材这一角度看,其自身的确也有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但有一个基点应该明确,随着国际上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在全球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中国的教育改革是必然的,语文课改也是大势所趋。语文课改怎么改是可以讨论的,但不改是没有出路的。
所以,我认为正确对待课程改革的态度是:知难而进,回到语文自身的规律上来。当然有些倾向,也值得警惕。
首先,干预太多。我这里讲的干预太多,是指现在有一种怪现象,就是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对语文说三道四,都可以发两句“权威”的议论,这实际上是无知者无畏。众所周知,中小学教育主要是学科教育,研究中小学的教学问题,都是一些很实际的问题,常常具体而微。但现在部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或者大而无当,好高骛远,徒有其名,难有其实,如学生根本没有读过多少李清照、郁达夫作品,却在大搞李清照研究,郁达夫研究;或者阳春白雪,离我们的现实距离太远,具体教学难以操作。我很钦佩叶圣陶、朱自清等语文教育界的前辈,因为这批人不仅学术造诣深厚,而且本身都从事过中小学语文教学。
第二,喜欢跟风。不注意研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听见人家什么好,就马上盲目地学习。我最近看报,有个例子很典型。
这一个例子,是美国的。我们都知道美国现任总统布什和副总统切尼都是从耶鲁大学出来的。布什在耶鲁时,平均成绩是C等,而得C等在当时是很平常的事情。切尼干脆就没完成在耶鲁的学业。布什在耶鲁最近的一次毕业致词中大致这样说道:如果你是耶鲁的C等学生,不要担心,这意味着你将来可能当美国总统。即使你没能完成学业,你还可能成为美国的副总统。(见2005年9月14日《报刊文摘》)但今天的美国情况就大不相同,如哈佛最近一年中有近百分之九十的毕业生都以某种荣誉(有如我们的三好学生之类)毕业。是美国学生的水平大幅度提高了吗?不是的,美国教育界的许多人士都会这样告诉你:真正的原因是分数膨胀,即分数贬值。也就是说,以前“全C”生,今天会很容易以同样的表现而得全优。现在,据说一些美国中小学生在竞争性的运动中不讲胜负,而强调每一个人都是赢家。因为告诉一个学生他在某一方面失败会伤害他幼小的心灵。于是就有了越来越多的“全优”生。同时,一些教授教课水平差,就通过在分数上大放水以换取学生的好评。他们放水了,别的教授只好跟着放,从而就大规模地生产出了许多水货。我无意将此例与我们直接类比,但今天我尤其觉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从这个例子中汲取点什么。
反观我们现在的一些课堂教学,有些现象也值得反思。比如说,一些老师已经不大敢讲授知识性的东西了,“空对空”地跟学生互动,搞所谓的创新,盲目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结果有可能是该认真学习的东西没有学好,时间却浪费了。有的老师把新课程倡导的一些做法变成惟一的,如不管教什么内容,都是研究性学习,连有意义接受学习也不提了。有些老师甚至面对学生的错误,也不敢否定和批评了,上课时像过雷区,唯恐一不小心踩上“地雷”,所有这些做法实际上都是片面理解新课程的结果。
关于语文知识,从课程论的角度看,我们既不可能也不应该加以避讳,因为任何课程不可能没有知识,或者换句话说,根本不存在没有知识的课程。语文课程同样如此,用不着怀疑。我们只是不赞成语文课程原封不动地照搬语言学、修辞学、文学等知识,因为事实证明,原封不动地照搬这些知识并不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
笔 者:倪老师,您的这一番话确有警醒钟的作用。关于教育的问题,我们的确是应该慎之又慎,因为教育要是走了弯路,耽误的就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这代价实在是太大了。顺着这个思路,我还想请教的是,对新的语文课程改革,您还有一些什么意见?
倪文锦:总的感觉,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改发展比较平稳,而高中新课程的推进难度大些。但我坦言,我对语文教育有忧虑,因为整个社会对母语教育重视的程度很不够。从课时分配上讲,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我国语文教学的课时恐怕在最少之列。而时下社会又“重外轻中”,“外语热”以及“双语教学”铺天盖地,语文讲起来是主课,但语文教学实际上被边缘了。这里,我无意对“双语教学”和“外语热”发表评论,但我觉得我们有些人头脑太发热,对双语水平也没有个正确的定位,这实际上并不能真正有利于推广双语教育。
我对现在一些语文教材也有些看法,主要在两个问题上。一是有的教材急功近利,粗糙雷同,缺少新意,没有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一纲多本”的宗旨,许多地方是在牵强附会地演绎着课程标准上的一些条文,机械、僵硬,没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一是练习设计没有特点,尤其是看不出经过多少教学论的加工,很少体现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几乎都是成人化的面孔。在使用教材这一环节问题也不少,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由于种种原因,老师备课上下的功夫还不够,在这一点上,我很怀念于漪老师那个时代的教研精神。当前教师做课题固然重要,也需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在教学研究上多下功夫。不然的话,再好的理念也会在实践中走样变形。
总之,我讲这些意见,不是怀疑课程改革,也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强调为了推进新课程,我们今天必须务实、唯实,脚踏实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笔 者:倪老师,我很同意您的这些看法,您说的这些问题,我也深有同感。我看过由您主编的一本关于对语文教育展望的书,因此,借今天这样一个机会,我想问一问,您对语文教学的展望大致上是一个什么样子,或者说,您心中比较理想的语文教学大致上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您能描述一下吗?
倪文锦:好的。其实对语文教育的展望,是很大的一个话题,几句话也很难概括得了,这里只简单地说说我的三点期望。
第一,我期望的语文教育,首先应该是学生人人欢迎的。
第二,我期望的语文教育,应该是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深厚的土壤之中的。
第三,我期望的语文教育,应该是生动活泼、与时俱进和面向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