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让学生享受探索之趣
作者:李 一
一、激发探究的兴趣
虽然语文教学改革大旗已经被举起了很多年,虽然“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点也早已经成为大多数教师的共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眼下所面对的仍是一代被老师们手把手“教”出来的学生;要想让他们一下子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并非易事,更别说文言文本身还是一块硬骨头,足以让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了。因此,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主动探究的愿望就成为所有教学活动的第一环。
基于以上考虑,我在上《鸿门宴》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是收集了许多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资料片断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对课文背景有初步了解。然后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影片《破釜沉舟》。用栩栩如生的银幕形象去进一步撞击学生的心灵,从而产生对主要人物的命运深切的关心和疑问:为什么项羽如此神勇,如此英雄却落得乌江自刎的悲惨下场?思维的火花已被点燃,探究的动力也就产生了。最后为了进一步巩固战果,我还使用了激将法,询问他们:敢不敢丢掉老师这根拐杖,单刀赴“宴”?学生总是好胜心切的,因此明知是“圈套”,仍然充满自信的大踏步走了进去。
二、体验探究的乐趣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的传统篇目,篇幅较长,知识点密集,如果让每个学生都去全面研究掌握下来,是不太可能的,而且也没有必要。与此同时,一个班六七十人,能力水平难免会参差不齐,笼统的作一样的要求,也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我采取了细化任务、分组协作的方式。首先将学习目标细化为两大方面八个任务:一个是语言基础知识方面,包括实词研究、虚词研究、句式研究和理解翻译四个任务;一个是阅读鉴赏方面,包括朗读正音、情节分析、人物研究和品味语言四个任务。其次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小组八人,编为1-8号,分别对应以上八个研究任务。活动开始后,我每隔十分钟,按序号询问每小组负责人研究的进度,完成的就在黑板上做记录。最后,等所有的小组都完成了任务,再由全班讨论交流,最终定论。
每个小组由于分工到人,责任明确,事事有人干,人人事不同,因此可分可合,分则单独行动,合则集团作战,效率非常之高。而整个活动则贯穿着组间竞争,因而更是人人争先,个个恐后,有时一个任务,几个小组抢着完成,火药味还挺浓。为此,我还特别“约法三章”,提醒他们不仅要速度,更要重质量;不仅要竞争,更要重交流;不仅要分工,更要重协作。这样一来,不但充分调动了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圆满完成了各自的探究任务,而且能够教会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减少以自我中心,提高责任感,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使之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和发展。然而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中感受到了探究的乐趣,这乐趣是克服困难的自豪,是相互竞争的挑战,是分工协作的默契,是发现自我的喜悦。
三、深化探究的理趣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课文学习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课文只是一个海港,每个学生由此起航,去探索语文知识的大海。因此,引导学生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探究,正是将之引领到了海港的港口,如果再加一股风力的推动,他们将会进入真理的海洋,去领略那乘风破浪、任我遨游的更大乐趣。我在《鸿门宴》的教学中加入的那股风力是一场辩论。辩题是:说英雄,道英雄,谁是英雄?有的说项羽是英雄,有的说刘邦是好汉;有的说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有的说只有英雄的失败,没有失败的英雄。想说服对方吗?去查找足够的资料再来吧。于是一个又一个的学生被这股风吹入了一个更广阔的田地,领悟到了思考的威力和趣味。
《鸿门宴》的学习已经告一段落,但是探究活动却仍在继续,因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某个具体的知识,而是能力的全面提高。因此我给学生布置了写结题报告的任务,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和小组的研究成果的汇报;一是对探究过程的重新体验和总结反思。绝大多数同学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种教学方式的喜爱。有的意犹未尽,继续与我探讨楚汉相争的话题;有的心有不甘,决心下次再与其他小组一较高低;更有甚者,总结出了一套本小组的协作探究的方法,准备下次加以验证和推广。
很显然,学生已经开始把感性的经验转化为理性的认识,他们已经不仅是探究式教学的实践者,而且是探究式教学的研究者了。探究也不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教与学达到了高度统一,还用得着担心文言文教学中的所谓二难选择的难题么?
总之,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是无穷的,真理本身也充满着无限的魅力,探究式教学则将二者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到其趣无穷,因而乐此不疲。教学如能至此,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