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新课程呼唤和谐教育

作者:汪朝旭 袁 鹤




  所谓和谐教育,就是“教育者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特征的完善。即在活生生的人的身上体现出力量、能力、热情的需要和完善”。而新课程教学内容所呈现的方式,要求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因此,新课程呼唤和谐教育,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怎样使教育成为和谐教育呢?
  
  一、培养和谐的教师素质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即是一个具备高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和谐的人。教育教学工作也不能单纯的把学生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而应该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校教育应该是“培养不可动摇的思想信念。在这种精神生活中是思想与劳动、知识和积极活动相汇合的领域”。所以,要想培养出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本身必须成为一个和谐、多才多艺的教育工作人才。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不断学习业务理论,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子,提高自身的素质,让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完善,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形势。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教材的偏、难、旧导致学生学得呆板、机械、沉闷,加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活动也只是围绕大纲、教材进行,给教育带来的结果是学生高分低能或高分低德。而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活动不再是教师机械的传授和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种教学活动才能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活动中,教师要掌握教育学生的技巧和艺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做人的准则和劳动的技能,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只有丰富多彩的和谐的学校教育,学生才能找到他们发挥、表现和确信自己能力和创造才能的场所,他们才能在这一活动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使自己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刻苦学习的态度、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意志。
  
  三、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人的发展有许多因素,而环境是人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宽松的环境、和谐的氛围对培养人才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要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过去的死读硬背、题海战术、死读书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到乏味,学生厌学现象严重,不少学生害怕学习,有的甚至逃避学习。要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应创设快乐教学的环境,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教师也应解放思想,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唤醒自己的潜能并使之得到开掘与提升,在创新与开发的过程中学会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从而在创造性的学习中开启知识的宫殿,获取人类文化的宝藏。但学习的含义不仅仅只局限于文化知识,它还包括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以及对人生的感悟等。场所也不只是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阅览室、博物馆等场所,充分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给学生创设探究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构建知识。因此,学生和谐的学习环境应该是多层面、多渠道、多形式的立体网络体系。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形势下的教育应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传授这一核心角色,而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而学生正处在发展过程中,是发展中的人,是独特的人,所以他们的内心世界有其独特性,导致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的性格、才能等方面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学生交朋友,了解学生像苏霍姆林斯基倡导的那样认识学生的个性。而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永远是一种人际关系,学生的学习态度取决于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沟通学生心灵和理智的渠道。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师要融洽和学生的关系,摆正自己的位置,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平庸的,在智力发展有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们打开他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们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说: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不是靠一套专门臆想出来的措施所能实现的。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校教育就必须是和谐教育,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发掘每个受教育者身上的“金矿脉”,帮他们发现自我,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