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试析《庄子·逍遥游》的结构
作者:田产东 杨慧俐
对于一位立志“宁游戏于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①以及在中国古代哲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师级人物来说,他将如何阐明自己的观点呢……《逍遥游》这篇文章,粗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作者庄子在想象的空间里信马由缰,自由驰骋。但是细究起来,你会惊奇地发现:本文的论述过程是非常之严密的。
《逍遥游》一文的主旨是阐述无为自化,抛弃主观意识,顺应自然及得真逍遥的思想。但是庄子并没有用论述性的语言来阐述这种见解,因为它知道;一上来就和别人论什么天呀,地呀的,定会让人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人家不但不理会你所说的,反而还可能会责怪你“故弄玄虚”。所以庄子在《逍遥游》中打破世俗观念、世俗形式限制,利用自己独特的“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的创作手法,显出一个个奇特的故事,刻画出一个个生动的形象,去感染读者,让读者自己去领悟所谓“真逍遥”的思想境界。
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列举出了三组例子:1、人类与大鹏;2、蜩、学鸠与大鹏;3、适莽苍者与适千里者。大鹏虽然扶摇直上到九万里的高空,但是由于“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它看到天空的颜色与人在地面上看到、的一样。蜩与学鸠讥笑大鹏,“我决起而飞,枪输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孰不知,无论是飞行到千里之外,还是飞行一米,都要借助于风力…都“有所待”,不道遥。这就如同走路一样:无论是行千里者,还是行一里者,都要配备足够的粮食……也都“有所待”。
紧接着,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又列举出三组例子:1、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2、众人与彭祖;3、斥鴳与大鹏。得出的结论同样是:有所待,不逍遥。
这两段又通过“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句起着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句子——连接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向读者传达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小”与“大”。第二自然段结尾的“此小大之辩也。”就是最好的证明。
至此,作者借用“小”境界与“大”境界之间的比较,将我们读者的视野拉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重新反省我们的生活世界中的各种观点,让我们有机会跳脱日常性的一般思考,而兴起自我的向往。趁热打铁,作者紧接着又开始具体论述现实社会中的人是怎样的一种境界——详见原文第三自然段。
本自然段一开始,庄子就论述了生活中常见的四种人:“知效一官”者;“行比一乡”者;“德合一君”者;“而征一国”者——认为他们都不逍遥。因为在他们心目中“有已”、“有功”、“有名”。另外的两个“大”人物:一个是“宋荣子”,一个是“列子”。作者认为他们也不逍遥。
“宋荣予”自认为鄙视功名富贵,达到逍遥的境界——“你们看!我不在乎名誉,不介意困难,不大喜大悲,我才是真正的逍遥自在。”其实不然,“定乎内外之分,瓣乎荣辱之境”,足以说明宋荣子还是能把自我与外物分辨出来,能将荣耀与耻辱区别开来,足见他还没有达到“无知无欲”——人与万物融为一体的境界。给其定性为“犹有未树也。”也就再所难免了。至于列予,就更不用说了。
以上三个自然段,从万物到现实社会,从“小”境界到“大”境界,一个接着一个的否定,那么人们要问:真正逍遥游的境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如何才能达到真正逍遥游的境界昵?此时此刻,表露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展现文章的中心论点,也就顺理成章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在真正逍遥游境界里的人是“无己”,“无功”,“无名”的。
为了将这一境界进一步阐述清楚,作者又从三个大的方面(一共四个自然段)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一、名利观“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二、解释何谓真正的“神人”;三、论述“无用之用”的境界。②
在庄子看来,名利只是虚无的影子,真正的“神人”是不会希求名利的。他们“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真正的“神人”是不会在意树木太大而没有什么用处的。在他看来:“无用才是真正的有用”——“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多、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寂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这样,《逍遥游》全文一气呵成。它不拘一格,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限制,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理念完全不同的哲学精神,一种与诸子散文迥然不同的行文风格。
注释:
①《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144页。
②《高中语文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