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调控
作者:刘学成
一、节奏调控的意义
所谓节奏,就是客观事物(包括人的生命、自然界和社会生活)运动的重要属性,是一种合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形式。所以,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调控是指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教学资源及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对课堂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思维、教学情感等因素进行调节控制,使课堂教学成为合乎教学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形式的教学行为。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生命乃在于节奏。可见,节奏调控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多么重要!
首先,节奏调控是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受人批评较多。虽然语文教学经过多次改革,但少、慢、差、费,高耗低效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无序”状态。无序即无节奏。语文教师上课随意,天马行空,想到什么讲什么,东一榔头西一棒,看似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挥洒自如,实则盲人瞎马,乱打乱撞,毫无章法。一节课下来,似乎什么都讲了,又似乎什么都没讲,学生如在云里雾里一般,晕头转向,不知所以。试想,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又怎能取得高效呢?因此,语文教师要想彻底解除无序这一“痼疾”之痛,就要在节奏调控上下功夫。
其次,节奏调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许多教师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像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动机、学习需要、远大志向,运用赏识、激励等方法途径培养学生的兴趣。但我以为,这些远不如利用节奏调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得自然实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是有节奏的,学生学习的节奏是与学生的生理节奏相关联的。学生年纪小,心理承受力较脆弱,耐力较差。一堂课不允许教师一味紧张紧张再紧张。大脑的兴奋也是有时间性的,长期兴奋,大脑就自然要转为抑制了。但是一堂课也不能过于松弛。如果教学任务太轻,教学内容不饱满,教学进程如同蜗牛爬行,那么学生学习的劲头就没有了。长此以往,学生势必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节奏为着眼点,波浪式地推进教学,有波峰,有浪谷。波峰是教学的高潮,是教学力度的焦点,是引导学生要爬的坡度;浪谷是教学的间歇,是教学节奏的舒疏。教学力度显示之时,要调动学生全部注意力,让学生凝神思考,认真识记,深刻理解,消化吸收;力度之后,继以小小的舒疏,让学生神往默想,润神品味。如此波澜起伏,教学摇曳生姿,既给学生美的享受,又符合学生的心理节奏,使学生精神愉悦,乐此不疲的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利用节奏调控培养学习兴趣,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节奏调控的技巧
1.精心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的流程节奏,使之起伏有致。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亦然。语文课堂教学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一堂课45分钟,要使教学曲折有致,尺水兴波,必须重视流程节奏的设计,使教学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层次性,波浪式地向前推进。这种流程节奏,反映着课堂教学各个层面的内在联系和运行机制。其内部机理可用下图表示。
教师设计教学流程节奏时,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根据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精心安排教学,设置教学氛围,组织教学高潮。教学节奏要有变化,宜因人因文因时因地而异,不能拘泥一法。韩军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流程节奏:导入、背诵《天堰河——我的保姆》——带领学生边读边诵,理解——质疑问难,推向高潮——学生背诵、结课。这样的节奏设计,使课堂教学起伏曲折,学生思维活跃妙语纷呈,效果极佳。
2.合理分布教学的内容节奏,使之轻重有变。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流程是载体,而教学内容在各个流程中的分配,其轻重、难易、多少,也必须布局合理。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其在课堂教学呈现时有变化;或先易后难,或时轻时重,间隔有致,形成节奏。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心理感受处于一种舒缓——紧张——舒缓的状态,既避免因长时间的面对疑难而过分紧张、造成疲劳,又不因内容过易、情绪松弛而分散注意力。我在教学《沁园春·雪》一课时,是这样组织学生深读的:上课伊始,在词语和朗读检查之后先简洁提问:这首词写了哪些内容?让学生提炼出词的主线: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评论历代风流人物——抒发诗人的宏伟抱负。然后要求学生,仔细默读诗文,从作者描写的雪景中,挑一处你觉得最生动、最喜欢、感受最深的讲析给大家听。我做了学法指导,先找出句子,再找到关键词:先讲关键词的含义,再讲自己的体会、联想,最后作简单的总结,在准备时可以写点提纲。学生全神贯注,凝思深虑,课堂气氛也为之肃穆。少顷,我组织交流,学生无不跃跃欲试,企望一显身手。交流中,我相机点拨,学生自由补充,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活泼生动。接着,我又提问:你认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哪里写得最生动呢?学生便又趣味盎然地进入了一个新的重难点……这样难易、轻重交叉推进,学生便主动地深读了全词。可见,只要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精心布局,形成轻重交替的节奏,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情趣。
3.周密安排课堂教学的语言节奏,使之徐疾有情。
人对节奏最敏感的器官是听觉,听觉对节奏有强烈的感受力。节奏作用于人的听觉,郭沫若认为有两种情况:一是鼓舞的节奏;二是沉静的节奏。鼓舞的节奏强而有力,给人鼓舞。其特点有三:一是声音高昂;二是语句短促;三是语速较快。沉静的节奏长而舒缓,让人沉静。其特点也有三:一是声音较低;二是语句较长;三是语速较慢。
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必须精要地讲述,让学生通过听来接受教育,完成教学任务。一堂课讲述语言的节奏,教师要进行周密安排,交替运用这两种节奏,使课堂教学跌宕生姿,让学生既受到科学的教育,又得到美的享受。杨舜山老师执教《安塞腰鼓》一课,对教学语言的节奏作了精心安排,真正做到了“静若处子,动如脱兔”。以其结课语言为例:“这节课大家的精彩表现,让我看到了你们的聪明、活泼、睿智。老师给你们一段节奏(板书:咚锵、咚咚咚咚、锵)让我们用拍桌子表示咚,击掌表示锵的方式再次忘情、发狠、没命地敲起这生命的鼓点,同学们,敲起来吧!让安塞腰鼓的响声响彻在我们上空,让这份激情永远伴随着我们。”这样的结尾如鼓点,撞击着学生的心扉,鼓励学生健康向上,激情飞扬,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4.精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情感节奏,使之浓淡相宜。
课堂不是无情物,教师通过语言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生命之火去点亮学生的心灵之火,才能创造出情感相容、氛围浓郁的教学境界。课堂教学中教师情绪结构的基本图式有两种,即浓与淡。浓,指教师的感情强烈、激动,语言表述节奏较快;淡,指教师的感情比较平静、温和,语言表述节奏较慢。一堂课,教师的感情既不能慷慨激昂到底,也不能像晕疲道士念经那样让平淡占满课堂。于漪老师说:“如果45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般地淌,淌,淌,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教师的情感必须有所变化,情随境迁,情以文异,情因人发,该浓则浓,该淡则淡,浓淡交替,课堂教学才有波澜。这样,才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感情共鸣,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
三、应该注意的问题
1.节奏调控要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节奏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使自己的教学节奏和学生的学习节奏相谐调。如果教师只是为了节奏而节奏,闭门造“车”,一厢情愿,无视学生的存在,花费再大精力也是白搭。苏轼有首《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对我们理解教与学的关系很有启发。教师不仅要重视节奏设计,更要重视根据教学反馈及时调整、改变。只有教的节奏与学的节奏合拍,师生才能共同弹奏出和谐的乐章来。
2.节奏调控要遵循留有空白的基本要求。
高明的丹青手作画,总要留有“空白”,让观众去欣赏、遐想,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去填补“空白”,从而获得美的享受。舞台上演戏,“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让观众从演员的表演中去体会、琢磨,沉入意境,补充舞台的“空白”。音乐家演奏,扬扬抑抑,有时戛然而止,显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境,让听众去联想、想象,体会“无声之美”。诗讲究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让读者在含蓄中去发现诗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语文教学艺术如同其他艺术一样,在其节奏上同样要留有空白,弦不可绷得太紧,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盘马弯弓,引而不发,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激励他们的首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