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论叶圣陶语文教育的整体思想

作者:耿红卫




  旧式教育教人背古书,读古籍,代“圣人立言”,目的是培养能吃官俸的贵人或“儒学生员”,而对个人的技能根本不教,该教育严重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了人民大众,成了少数人应付考试谋取功名利禄的“异化”工具。尽管到了现代社会,这种旧式教育仍没有随封建制度的崩溃而消失,未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遵循我国语文教育的嬗变规律。针对其弊端,叶圣陶提出了他的具有革新意义的语文教育整体观。
  (一)“工具”说。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叶圣陶经过教学实践总结,认为语文是现代中国人社会生活实践必需的工具。针对以下问题:语文长期以来是与经、史、哲等学科融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文学科,后来1903年独立设科后称之为“国文”,五四时期以后又与“国语”并称,在学科定位上和名称上引起了诸多不便和混乱。他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率先阐发了语文学科的名称,他说:“什么叫语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言是一种工具。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不是目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38页,以下称《论集》)他认为无论是听、说、读、写,只要学好了语言,也就可以学好语文,因为语言是学习其它一切的基础。并对语文的工具性进行了具体阐释,他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论集》第138页)语文还是生活的工具,“不能运用生活上的一种必要工具,自然是要吃亏”,“吃亏的不只是个人,同时也影响到社会”。语文还是学好其它各科的基础和工具,要使人人善于运用这个工具,“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的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分内的责任”。(《论集》第150—152页)叶圣陶将语文的工具性提高到民族发展的角度进行论述,其认识是何等的深刻。
  (二)“能力”说。在现代社会,语文是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必须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对此,叶圣陶认为,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是“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为达到此目标,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养成“运用语文的习惯”,在运用语文这一工具过程中,重点“培养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发表能力”。“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上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这是生活的需要,工作的需要,也是参加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90页)由此看来,叶圣陶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帮助养成学习语言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三)“例子”说。语文是文章选编,“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这是叶圣陶的具有科学理念的教材观。语文教材不同于其他学科教材,学生学习语文主要是通过学习范文、评价范文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他很早就说过:“语文课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是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论集》第182—183页)语文教材既然不是终点,那么它就应当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他说:“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和出发点;既已熟悉了例子,站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参读相关文章。”(《论集》第15页)1978年,他再次强调“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论集》第147页)当然,熟练技能还离不开良好的阅读习惯。但“习惯不能凭空养成,要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教本”。叶圣陶以他的“例子”教材观为指导,从1923年起,与人合编或独自编写了《国语教科书》(1923年)、《国文百八课》(1935)、《精读指导举隅》等10余种教本,尽管没有达到科学化、序列化的程度,但它们为新时期教材的编写引领了航向。“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是叶圣陶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它冲破了长期以来视为经典教材不可移易的藩篱,是对语文教材观念的一个大冲击和解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揭示了语文教材的性质,阐明了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它扭转了只围绕教材反复讲、练的传统教学观念,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四)“善教”说。这是叶圣陶对教师观的一种阐释。他认为,教师应当成为“善教者”,“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论集》第721页)。要做到善教,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他们如有错误,给他们纠正;他们如有遗漏,给他们补充;他们不能分析或综合,指点他们分析或综合”(《论集》第725页)。其次,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他说:“语文教学的目的,一是要教会学生自己能看书读书,不断吸取精神养料;二是要教会学生把所想的东西用嘴用笔表达出来。教师的讲课就不是一篇篇的课文了,而应当着眼于教会学生看书写文章。”(《叶圣陶论语文教育》第168页)“我认为教师教语文,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主要一步在透彻理解课文。”(《论集》第717页)这就是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技能技巧,而并非死学苦练,最终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总目标。第三,教师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本领。叶圣陶希望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增加“本钱”,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所谓‘本钱’,一为善读,二为善写,二者密切相关。”他希望教师要经常练笔,深知作文之甘苦,除书本以外,要经常读课外书刊报纸,谙熟阅读之道,“唯有教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论集》第719页)
  (五)“创造”说。这是叶圣陶的创新理论的一种典型概括。叶圣陶认为,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不仅是文化的总和增加而且是文化的不断创新。世界的变化越来越快,一个人到某个阶段也非变不可。他说:“执一不二,光知守不知变,是极不适宜做人之道的。”他还强调指出,“语文教学尤其要注意创造”,要“日新又日新”。这完全是他丰厚的学养和深刻的体验,也是他有着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到中师、大学的全程性的教学实践,更使他有必须改革旧传统,实施创新教育的真切体验。(董菊初《叶圣陶语文创新教育思想》,《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第23期,第4页)他指出,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变善变”的时代,教育学生,“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一要相信学生。叶圣陶极力反对把学生看成“空瓶子”,主张把学生看成“生活体”,要充分相信他们有主动学习、消化、吸收的需要和能力。1977年,他给一位老师的信中说:“教学生,我的想法是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尽量少说这样看不对那样看才对的话,把学生的思想赶到死路上去。”(《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第23期,第5页)二要改变教学方法。他坚持强调,阅读教学要摒弃“逐字逐句”以及“教读”的方法。作文教学要避免机械模仿的做法,提倡采取启发、诱导、熏陶的方法,指导和帮助他们自学、自悟。三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叶圣陶指出,在教育学生时,要让他们明白,“写在书上的东西,并不是完全可以信赖的。阅读固然要认真,但是尤其重要的是要抱着批判的态度”。批判的标准就是是否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当然还得经过实践的检验”。“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要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敢于探索真理。(任苏民著《叶圣陶教育改革思想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5页)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整体思想,涉及到语文的性质、目的和价值、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原则以及几对范畴(白话与文言、语文与文学、文与道等)之间的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论述,这里仅从几个侧面来反应他的语文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他的语文学科性质观、教材观、习惯说、创新论以及语文教材开设课外阅读书目等语文教育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部分语文教育思想被吸纳在新研制的《语文课程标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