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语文教学中的布白艺术

作者:杨拥军




  “布白”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手法,是指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留出空白。如中国画创作中追求“妙在空白”“难得空白”,追求一种“此处无形胜有形”的艺术境界,看似空白,却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正是这种意境的写照。教学也是一门艺术,那种过于直白、过于写实的教学方法往往让学生感到乏味,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借鉴这一艺术手法,适当布白,能够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教学中运用布白艺术,可以从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等方面设置空白,也可以从语言上、思维上、想像上、情感上来进行布白。在教学艺术中,遵循“虚实相生”的规律,教学时留有余地,不要全盘端给学生,而要创造某种知识上或心理上的暂时性“空白”,让学生有所思考、探索、感悟,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疏密相间,调控节奏,结构空间的布白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最佳思维状态约为20分钟,课堂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精神状态会发生变化,所以教学要讲究张弛结合。张,即让学生有紧张感,思维处于亢奋状态;弛,则让学生的紧张心理得到缓和,思维处于一种平和状态。张而不弛,使学生刺激过度,弦绷过紧,久之必断;弛而不张,拖拖沓沓,则导致学生精神松懈,注意力分散。所以,语文课教学要追求张弛相间的教学节奏:教师在讲述一段时间后,有意识地停顿,布下空白,给学生一段回味、消化、吸收的时间;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学生就不会有压抑感。创造教学艺术上的空白美,就要留给学生充分的回味、体验、感悟的余地和空间,中国画有“疏可走马,则疏处不是空虚,一无长物,还得有景;密不通风,还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之说。只有善于在教学结构上布白,创设疏密相间的教学节奏,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激活状态,课堂教学才会富有效率,富有生气。
  
  质疑问难,启迪思维,心理状态激发的布白
  
  学贵有疑,教师要能恰当地运用提问艺术,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通过提问,设法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即“心求通而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状态,这其实就是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之前的短暂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这种空白会使学生精神振作、感情激奋、思维活跃,从而引起恢复平衡的张力的移动,迫使学生追求问题的解决。如在讲授《项链》一文时,教师有意提出这样的问题:“路瓦栽夫人身上有没有值得肯定的优点呢?”这一问题的提出触到了学生思维的盲点,学生直觉感到好像有,却又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这种在学生思维关节点处的布白,激起了学生急于“填补”空白,使其完满的欲望。此时,整个课堂表面上是处于静态,而实质上是动态,是一种“外静内动”,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的活动中,恰似“于无声处听。惊雷”。
  
  巧设悬念,激趣益智,思维提升的布白
  
  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一些悬念进行布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故布迷阵,层层渲染,带给学生欲解不能、欲罢不忍的一团“迷雾”,使学生的大脑皮层产生“兴奋灶”,从而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走出迷宫,却又仿佛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待探求、思索之后,终于豁然开朗,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使教学平淡处掀起波澜,层层悬念布白,分层次、有梯度地让学生去思考、探索、归纳、总结,逐步得出了正确结论。
  
  虚实相间,愉悦身心,板书设计的布白
  
  在教学中,板书是一个重要的信息系统,中心突出、布局合理、立意新颖的板书是知识信息的高度凝聚和集中。艺术性的板书具有储蓄性和启发性,促使学生自己去联想,去“填补”空白。这种欲擒故纵的板书激活了学生“填补”的“内驱力”,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板书可以在知识的关键处设置空白,以引导学生细致读书,深入推敲,从而“填补”空白,完成“点睛”之笔。也可以在结构式、综合式的板书中留有一定的空白,让学生依据所学知识独立填写,加深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或者设计一些图表式板书,在知识的异同对比处设置空白,促进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脉络和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能力。板书布白不仅要追求内容的含蓄美,也要追求外在结构的形式美,这样,学生在“填补”完成之后,既体验到了成功后的内心的愉悦,也从板书的款式上享受到了艺术的和谐美。
  
  余音绕粱,情感陶冶的布白
  
  语文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它的思想教育性,它承载着对学生进行信念、情感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简单地在课堂上进行说教,显然很难收到实际的教育效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课教学中创设一种情感空白美能有效地淡化教育的痕迹,以审美的形式创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在教学的动情之处,教师有意识地留出一片时空,让学生的心灵去体验、感悟、回味,使情感得到升华。如笔者在讲授《乡土情结》这一篇散文时,设计了用播放萨克斯曲《回家》作为结课方式的教学方式,在令人感怀的音乐声中,充满深情地说:“一听到这曲音乐,就激起我们对家的深深眷恋,就让我们有一种回家的愿望,想去享受家的温馨与可爱;但是,今天的世界上,却有许许多多的人无法回家:在美英联军轰炸声中,多少伊拉克人流离失所;流浪了几十年的巴勒斯坦人民至今无法回到他们美丽的家园;在非洲国家,每年有无数的人因为饥荒和贫困而背井离乡……回家,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遥远的梦!他们的回家之路为什么如此的艰难?”音乐在继续,教师的声音却戛然而止,真正达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地,
  引起了学生心灵的共鸣,心中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和平、幸福生活的渴望等美好的情愫被激荡、被升华。
  “布白”的运用是一种艺术,要避免教学中使用布白艺术可能进入的误区。
  一是布白不宜过多。对于整堂课而言,布白只能占极小的活动空间,教师不能为布白而布白,无休止地给学生营造“空白”。否则,就会使呈现给学生的知识支离破碎,过于空洞,使学生如坠云雾,无所适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就会出现障碍,不协调,不合拍,最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更谈不上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帮助及独立性、主体性的培养。
  二是布白应与前后知识体系、教学环节紧紧相扣,使学生能够通过联想,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来填补空白。布白如果离开了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就会形成浪费时间的真正空白,使学生无从掌握。
  总之,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布白手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情感的升华和能力的提高,使教学不仅达到教育的目的,也创设一种审美的艺术境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