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从意象出发鉴赏诗歌

作者:郭幼菊




  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掌握了意象,鉴赏诗歌也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我们可以从意象出发走上一条行之有效的诗歌鉴赏之路。
   一、意象的含义和认识。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的关系。简单地说,意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一般来说,诗人多取大自然的景物借以寄托情思,作为意象。如古诗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秋风吹不尽,落叶满长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自然意象。有时,诗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这便也是意象,即相对于自然意象的社会意象,如“途中早行之客”、“溪边晚钓之翁”。社会意象入诗,其作用与自然意象的作用大致相同,也在于抽象情思的具象化,使情思的表达含蓄蕴藉。
  二、意象的理解和发掘。理解和发掘诗歌意象的方法甚多,在此择要阐陈一二。首先,抓住意象特点,整合单一意象。诗歌都离不开意象的分析,而意象常常是单一的个体,因此分析时必须抓住每个意象的特征,并把意象整合起来才能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其意象分别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相对应的特点是大,直,长,圆。“大漠”写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的气势。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为“孤烟”,它写出了景物的单调,而一个“直”字,又体现出它的劲拔和坚毅之美。“长河”突出了黄河横贯大漠的景象及诗人的感受。“落日”本给人以感伤,这里用了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诗人就是通过这些意象和特点,结合起来展示了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从中又融合了诗人的孤寂情绪。历来被诗家称为“千古壮句”。
  其次,注意意象的组合方式,发掘完美的意境。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是第一步,意象的组合则是第二步。意象组合是指在客观事物的现象触发下,作者捕捉到了主要意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动生活的积累,运用艺术表现手法,使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生活中的多种物象相互融合,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有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实际上是藏情于景。诗中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把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表达得情深意挚,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三,结合作者的背景生平,理解诗歌意象。诗贵深曲,往往语近意遥,含吐不露,诗人的创作意旨经常隐藏在诗句表面意义之下。如宋代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主要突出了“幽人”、“孤鸿”两个意象,根据下片内容,“孤鸿”这一意象的特点是: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最后宁愿归宿于荒冷、寂寞的沙洲。一个孤独寂寞但心念非常坚定的形象。而看上片:在“缺月”“疏桐”“断漏”三个意象写出的幽独凄清的环境中,“幽人”在“独往来”,可见“孤鸿”是对“幽人”的衬托,就是“幽人”的形象化。联系当时作者刚从“乌台诗案”中解脱出来,被贬到黄州的经历,我们可以知道“幽人”是在写自己,“孤鸿”也是作者自己,人而似鸿,鸿而似人,托鸿以表达诗人孤高自赏也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三、意象的拓展和延伸。古典诗歌的意象是极其丰富多样的,相同意象可以寄寓相同或不同情志,如江水分别可代表时光的流逝、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梅花代表着傲骨、高洁、坚强不甘落人后;小草可寄予着生命力强、希望、荒僻、离恨、地位的卑微;花落意味着人生失意、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小雨代表着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根据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对古典诗歌的常见意象还可以整合,如:梅、兰、荷、菊、冰雪、松、竹等,常用“托物言志”来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长天、高山、雄关、大江、沧海、大漠等意象常联系着豪情壮志;古道、落日、寒风、冷雨、子规、梧桐等,常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凄凉悲怆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杨柳、芳草、长亭、关山、残月、归雁、羌笛等,常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抒写离别思乡之情;春日、明月、清风、花草等,常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闲情雅致。
  一个意象有时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以上介绍的是它们最常见的寓意,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还要从整体上加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