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想象在阅读中的作用
作者:刘 丽
一、借助想象,可以品味意境
意境是在抒情作品中,艺术家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的,有兴发感动作用的艺术境界。诗歌特别是中国古代诗歌主要是通过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的。诗人涌动于胸中的情感,无法让人直接感知,因此,诗人在抒发情感时,往往把情感凝结成有声有色有形有态的具象,通过对具象的艺术处理,创造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形神兼备的意境。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意境的分类时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里的“无我之境”就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实际上,诗歌的意境常常是“余味曲包”、韵味无穷,令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需要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去体验去感受,才能被作品传达出的真情所感染。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中的美景,而且流露出诗人对世外桃源般山林生活的喜爱之情。诗中流传最广的一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一幅安谧恬静的画面:雨后的松林一尘不染,苍翠欲滴;皎洁的月光从密密的树叶间洒下,清澈的泉水从光滑的岩石上静静淌过。“月光如水(静),清泉流淌(动),动静结合,简简单单的十个字塑造了一个明净超脱的意境”。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对于上首诗,教师就不能只作一般性的语句疏通,而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想象,把学生带入到诗的优美意境中。
二、发挥想象,可以领悟情感
“情感与想象是一对孪生姊妹。情感是想象的内在动力,想象为情感寻找美的形象载体。”情感与想象在文学创作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人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的欣赏。在阅读鉴赏中,我们发现作者表达情感,有时直白明显,可有时含蓄隐晦。这就需要读者发挥想象,方能领悟作者那含蓄隐晦的情感。
如阮籍的《咏怀诗》:“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何所见,忧思独伤心。”诗人为什么夜不能寐,忧思伤心呢?诗中省略了造成这种感受的环境和原因,表达了一种纯心灵的境界。我们联想到阮籍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其性格特征,就能较准确地理解作者忧伤的情绪,痛苦的心境,孤独的情怀。阮籍处于魏、晋之交,权力再分配时的曹魏与司马氏政治角逐的“夹缝”中间。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放浪形骸,不拘小节”,“纵酒酣昏,遗落世事”,求得“苟全性命于乱世”。对现实不满,又不便直说。这样作品留给读者的想象开阔了,读者通过丰富的想象,才能深入领悟其“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的诗境(钟嵘《诗品》)。
可以说,想象贯穿于品味、体验的全过程。在想象过程中,读者以全部人生经验体验着作品中的一切,使自己化为对象,读者的情感与作品所蕴涵的情感完全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情感上的共振。
三、展开想象,可以开掘意蕴
德国美学家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召唤结构”。即由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存在,去召唤和推动读者参与文学文本的意义建构。所谓“空白”,是指文本中未呈现的部分,它是文本结构中的“无”。如《祝福》中祥林嫂惨死的具体情形,《药》中夏瑜的狱中生活和被杀场面,《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回村炫耀的景况都是文学空白。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空白,发现空白,填补空白,定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体会作者巧妙处理素材的匠心独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开掘主题意蕴的深度。又如《故乡》中“我”与阔别多年的闰土见面的情景:一声“老爷”,对话短而中断,虽话说半截,却意蕴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我”的痛苦、悲哀、心酸、同情扑面而来,读者对造成闰土麻木与不幸的旧社会的愤恨也油然而生。
四、放飞想象,可以产生美感
朱光潜在《美感与联想》中说:“在关照自然和艺术时,我们最容易起联想。例如红是火和血的颜色,所以看到红令人觉得温暖,感到热情;青是田园草木的颜色,所以看到青色令人联想到乡村生活的安闲。”通过联想这种由此及彼的想象,可以使审美对象更加鲜明具体,生动传神。如读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由雨中西湖的水光山色,想到雨后天晴西湖的明净清新,再想到西施般的美女在浓妆艳抹之时与淡妆素裹之时的不同风姿。如此想象,西湖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美景似一幅幅淡雅秀丽的图画呈现在眼前,让读者感受到丰富的画面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