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语文备考中作文目标的设定
作者:马新民
每年高考之后,那些异彩纷呈的满分作文就备受关注。各大报刊纷纷推出专栏评介,媒体的热情社会的关注着实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兴奋、自豪。毕竟,这些佳作凝聚着中学语文教育者的心血,体现了近年来语文教改和高考改革的实绩,社会的掌声是给我们的最好的肯定和鼓励。但是,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普通中学的高三语文教师,对此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一定要清醒地看到,这些满分作文尤其是其中极具创新意识的文章,如《赤兔之死》等等,都是几十万粒沙中拣出的金子,我们可以欣赏可以赞叹但不可盲目奉为圭臬。
毫无疑问,绝大多数满分作文的作者都是写作“高手”。由于母语学习的特殊性,写作能力在中学生中呈现出很显著的差异性,少数优秀学生的作品可以达到报刊发表甚至著书出版的水平,他们的优秀是以广泛的阅读、较为丰厚的生活积累知识积淀和不可否认的写作天分为背景的,比如《赤兔之死》的作者就曾读过40多遍《三国演义》,这样的阅读量即使是教师也很少人能够达到,更遑论学生。因此,在为他们喝彩的同时更应该清醒地看到,阅卷场有大量的文章还停留在相当拙稚的状态,如果不能设定一个实事求是的目标而以满分作文为追求的标准,势必给我们的作文备考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相对于那些优秀的满分作文,高考阅卷专家组在场内给出的评分标杆作文更多地考虑了大部分学生的写作实际水平,对我们广大中等生更具指导意义,有很多有意的启示,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一、准确把握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
笔者曾多次将阅卷场的一类卷标文拿给不同学校的学生评分,结果学生评定的分数普遍低于专家的给分,基本上在四十五六分左右。除了文章本身的一些问题外,我想学生给分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在备考中把考场高分作文的标准定得过高,使学生误以为作文一定要极有创新并文采飞扬才能得高分,那些满分作文的误导是一个重要原因。
实际上,高考对作文的要求是并不像那些满分作文展示的那么高,而是一个可望可即的目标。高考现在采用的是“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相结合的评分标准。近年来的两个变化,一是将“基础等级”50分一分为二,分为“内容”和“表达”各25分,二是在“发展等级”中将原有的“有创新”修改为“有创意”。这样的变化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均衡作文评分中阅卷人对内容或形式的过分偏重的主观意向对赋分的干扰,使作文评分更能反映作文能力的全貌,同时降低了难度,更切近了考生写作的实际。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基础等级”部分一等二等卷的要求语其实都只是对高中生作文的一些基本要求,并不难达到,而“发展等级”中的12个标准在考场上是打点分的,只要其中的一两点突出就可以拿到较高的发展分。(具体标准参看2005年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就考场写作的实际来看,只要达到以下要求就能拿到一个较为理想的分数:
一是“切合题意”,“高考作文与自由作文最大的区别就是有统一的命题,有命题就要求作文符合题意。因此,应试作文的第一步就是审题,对试题的各个组成部分做准确、全面地审读和理解,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张伟明语)。文章要严格地在命题限定的区间行文,准确明晰地体现了命题的要求。
二是“观点明确”,文章要或开宗明义或形象生动地表达自己对话题所设定的问题的见解看法,观点明确显豁,使全文有一个清晰明白且确定不移的中心,并让这个中心贯穿始终,统率所有的材料,有效避免基本观点不明朗、笔墨不集中、若隐若现、有头无尾等考场作文的大忌。
三是“内容充实”,议论文力求充分采用历史事实、社会现象、名人逸事、箴言隽语等理论或事实论据较为有力地佐证自己的观点,议论要素明晰,论据充足;记叙文要线索清晰,细节生动,充分运用对话、动作、环境描写来推进故事,较好地避免考场作文内容单薄的弊病。
四是发挥自己所长,切中发展分的某一个点。高考作文的发展分一般采用打点分的操作方式,文章只要在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清晰、思想较为深刻等方面有一个亮点即可得分,发展分的获得并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而是跳一跳就可以摘到的“桃子”。
二、认真反思考场作文的文体选择
创新,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备考中一个被过分强化了的目标要求,随着一大批极具创新意识的满分作文的出现,形式上的求新求奇甚至求怪成为备考中一个危险的潮流,有些教师甚至将它视为得高分的一个终南捷径。殊不知,文章的创新要以深厚的功底为背景,对大多数中下水平的学生来说,盲目创新只能是东施效颦,刻意求新往往会弄巧成拙,因为创新是一种与人的灵性禀赋相联系的富有个性特征的能力素质。就广大中等生的实际来看,难以在短期内训练达成,“大匠可与人规矩不能与人巧”,如果把诸如“医学诊断书”“小话剧”“科幻小说”“人物述评连缀”等形式的创新做为作文备考的目标,显然走进了误区。2004年起评分标准中的“有创新”改为“有创意”,显然是想更为实事求是的衡量中学生的作文,更符合中学作文的实际。如2004年和2005年广东卷阅卷得分分别为57分和58分的一号标文都是平实的议论文,都不具备通常意义上的创新特征,却能拿到理想的分数,反映了评卷场的正确导向与务实作风。
那么,在“三自”原则下备考选择何种文体为主攻目标更为适宜呢?基本原则当然是学生擅长什么就选什么,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大面积的中等生并没有特别突出特别擅长的文体技能,教师应该向哪条路上引导呢?从高考命题的历史来看,从1978年到2004年记叙文两次,议论文18次,不限文体6次(近几年的话题作文都能采用议论文体写作),议论文比重最大。2005年题型开始多样,绝大多数试题依然沿袭了“三自”要求,有3套试卷明确规定写议论文,这是1998年以来第一次,体现了命题者对高中生议论、思辨能力的重视。从素质教育的视野来看,中学教育是公民教育,不是英才教育。中学语文教学,本来就不应该是教人成为诗人和文学家的苗子,而是教会公民的思考与表达。教人平实地、有效地表达。而我们的作文目标中往往文学的东西太多了,高端的东西太多了,这可能是因为教材中古今中外可称经典的优秀作品太多,我们关注优秀的满分作文太多,标准降不下来。“取法乎上”,寄希望“得其中”,其实是两码事,两个层次的事。
这些人类创造的精华,并非我们日常交际的形式——不是我们思考的形式,也不是我们表达的形式。我们的学生最需要的,与他们的终身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是思考和表达身边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议论表达的能力,训练议论的表达方式就是训练有效率地思考、有效率地表达。它所要求的效率,就是用最少的时间最准确地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看法的效率。它的标准简单明确,在诸种文体目标中最具达成性,因此复习训练中,我们在鼓励尖子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议论文的写作,以训练议论文的写作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三、清醒认识评价标准的导向作用
我们以阅卷场标文为基点来分析研究高考作文的备考目标,并不是希望把所有学生的文章都往一个目标上引导来禁锢学生的思维,更不是要降低学生作文的追求目标来限制个性的张扬和求异思维的发展,写作方面的尖子生一定要鼓励创新鼓励冒尖。我们更应该创设宽松、和谐、求实的学习氛围,促进更多学生的发展。我们绝不能不关注广大的中下水平的学生,尤其是一些基层中学。目标的设定的失衡会让很多学生对高考高分作文产生“高不可攀”的畏难情绪,进而影响写作方面进取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的眼界过高就难以在学生习作中发现闪光的东西,难以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不到写作的价值,就难于有持续的写作兴趣,也就谈不上写作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失衡会带来教育功能的失衡,导向的失误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造成深刻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另外,材料的丰富与新鲜是一个重要的得分点,在备考中要充分重视写作素材的搜集与使用,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积累生活、积累思想、积累语言,也就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写作能力,应是写好作文的“治本”之策。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语言水平的高低始终是作文评分最基本也最稳定的因素。就很多满分作文来看,以语言朴实清淡见长的十分鲜见,抢人眼球的多为名句迭出排比铺陈的“美文”。如此过于推崇语句的华美,也让很多中下层面的考生或望而却步或东施效颦。其实,对大多数考生而言,语言能够做到准确贴切规范即可。当然,在表意明确妥帖的前提下,力求完美高雅,会提升作文的档次,但过于追求语言华美常常会以文害义。同时,语言水平的提高是慢功夫,目标定位过高势必会损伤中下层面学生写作的愉悦和自我成就感,效果当然会适得其反。
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写作基本目标是“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面对广大中等生,我们的备考应该稳扎稳打,狠抓基本功,为达到这一基本目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