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善待学生的“挑刺”

作者:徐宏寿




  学生爱“挑刺”,因着他们的灵光闪现,我也乐在其中。
  学习巴金的《繁星》(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时,有学生质疑文章第一节第二句好像是病句:“……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密密麻麻”与“繁”应该属用词重复。是否可以改为“……我最爱看天上闪烁的繁星”?我赞叹并鼓励。
  学习鲁迅的名篇《社戏》时,不少学生问:“‘……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这一句中的‘或者’‘也许’是否也是用词重复?”我微笑着说:“有理由吗?”孩子们来劲了:“《现代汉语词典》上对‘或者’有两种解释,其中一种就是‘或许’,而‘或许’就是‘也许’的意思!”“有道理,但是《现代汉语词典》上对‘或者’的另一种解释是‘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呀,从鲁迅的这一句来看,他‘料想’的‘几点火’不是‘戏台’就是‘渔火’,说选择关系也没有错!而后用‘也许’表示不很肯定,恰恰照应了‘料想’。你们认为呢?”
  学习沈从文先生的《端午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时,我本想引导学生一边欣赏插图一边细细品味本文简练明快的语言。殊不知学生根本不买我的帐——“老师,插图与文章不符啊!文章说赛船过后才有下水追赶、捕捉鸭子的情景,可是插图描绘的却是赛船与竞追鸭子同时出现的场景。”“老师,插图对龙船上人员的描画也有错误呢!文章介绍说‘带头的坐在船头上……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而我们从插图上明显可见的是坐在船头上的只有擂鼓打锣的,插图制作者可能没有好好阅读《端午日》,你说对不对?”好家伙,眼力尖得很呢!
  学习巴金的《石榴》(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课)时,我的那帮孩子们又喋喋不休了:“‘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中的‘忍俊不禁’的意思是忍不住笑,不应该再用‘大笑起来’。”“还是这一自然段的问题。‘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中的‘皓’字应该作‘明亮’来理解,这似乎与前半句的‘透明光嫩’有重复使用之病。”哈哈哈,我的孩子们!
  学习杨朔的《画山绣水》(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课)时,学生问:“第十一自然段所写的‘可巧歌仙刘三姐路过这儿,敬重寡婆婆心地善良,就亲自参加砌桥,一面唱歌,唱得人们忘记疲劳,一鼓气把桥修起来’是不是病句?”我反问:“你说怎样修改呢?”学生笑了笑:“将‘就亲自参加砌桥’改为‘一面亲自参加砌桥’,与后面的‘一面’相照应。”
  学习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课,2004年11月第2版)时,他们的“老毛病”又“犯”了。这不——“我们学习小组这几天在图书馆翻阅过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的《莎士比亚喜剧悲剧集》(朱生豪译),课文注释中把‘贝尔蒙特’当成了安东尼奥的朋友实在是不该出现的低级错误,安东尼奥的朋友应为‘巴萨尼奥’,‘贝尔蒙特’仅仅是《威尼斯商人》中多次告诉人们的一个地名。比如……”当我有些迟疑时,他们已将《莎士比亚喜剧悲剧集》展示在我的眼前。
  ……
  学生爱“挑刺”,难能可贵。“尽信书不如无书”,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不迷信权威,能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这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要素,是具备较强的语文能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
  学生善疑与“挑刺”,教师的鼓励与引导至关重要。教师应该有一颗包容、平和之心,应该对他们“质疑、批判”的态度加以肯定,给他们以畅所欲言的表达机会,并在与他们平等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精神。面对学生的“挑刺”,教师一方面应该有一份求真、务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加以对待,另一方面又要引导他们不能一味地钻“牛角尖”,不能仅仅拘泥于词句的质疑——热衷于“挑刺”,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该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揣摩大师的笔意。
  善待学生的“挑刺”,在日常的点滴之间培植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他们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从而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