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动静结合的妙趣

作者:崔兰英




  古典诗歌中常常使用动静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动与静的巧妙结合,使诗歌平添了不少情趣,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妙趣横生的艺术世界。动与静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说明。
  动静结合。这种情况是指从动与静两个不同的方面展示事物形态,有动态的,有静态的,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绝 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杜甫的一首诗,写的是草堂周围的优美景色。第一句写两个黄鹂在翠柳上鸣唱,第二句写一行白鹭在青天上飞翔,这是两幅动态的画面。第三句写镶嵌在窗里的西山积雪,第四句写停泊在门口的东吴船只,这是两幅静态的画面。四句诗,四幅画,两动两静,相互映衬,情趣盎然。读来,感觉自然天成;细品,真是匠心独运。这是写自然景色的,我们再看一首写人物活动的诗,它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建。
  
  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这是诗人路过一个小山村时看到的情景。第一句写雨中鸡鸣,是动景;第二句写溪上板桥,是静景。第三句转而写人,描绘了一幅姑嫂相唤去洗蚕种的活泼画面,是动景;第四句又是一转,写院子中孤独开放的栀子花,是静景。这四幅画面,先动后静,再动再静,动静呼应,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既突出了小山村恬静优美的风光,又生动地再现了繁忙的劳动情景。
  以动衬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反衬法,比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用“江碧”反衬“鸟白”,用“山青”反衬“花红”。这种写法乍看起来描写的是动态事物,实际上是为了突出静态的情况。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这是山水诗人王维的一首名诗。第一句写悠闲的人们欣赏着飘落的桂花,是动景;第二句写寂静的夜晚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是静景。三、四句写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醒,不时发出的鸣声在山涧中回响。这首诗只有第二句是静景,余下三句都是动景,但你一点都感觉不出热闹,心中却被幽静笼罩,这就是以动衬静的妙处。作者从动态情况着笔,却营造了一种静态的意境。
  
  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这是宋代诗人刘攽的一首写雨后池塘的诗。前两句写风停了,雨住了,一塘池水像镜面一样没有一丝波纹,屋檐清晰地倒影水中,这是静景。三、四句写突然一阵风起,池边杨柳枝条舞动,抖落了一身水珠,洒向池中荷叶,敲出万点声响,这是动景。此诗看起来是动静结合,实际上诗人巧妙地用“东风起”“垂杨舞”“万点声”这几个连锁反应的动景,反衬自己雨后静观自然的怡然心态。古人说诗的要旨是“缘情蓄意”,“高不言高,意中含其高;远不言远,意中含其远;闲不言闲,意中含其闲;静不言静,意中含其静”。这两首诗深得其中之味,言说动而意在静,婉曲含蕴,耐人寻味。
  动中寓静。这种情况是指在动态的描写中,暗含的却是静态的神韵。
  
  有 约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是宋代诗人赵师秀的一首精致小诗。前两句写雨声潇潇,蛙声阵阵,似乎十分热闹,实际上传达出的却是一种静寂。因为深夜中发出的声响,更给人一种幽寂凄清之感。后两句写约客不来,诗人无聊地敲着棋子,把桌上的灯花都给震落了。这“敲”和“落”的动景,不更给人一种落寞难耐的感觉吗?四句诗写的都是动景,可给人的感觉却是静寂落寞。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名作。第一句写涧边生长着的小草,第二句写树上鸣唱着的黄鹂,一草一鸟,一静一动。第三句写春潮挟带着急雨,第四句写雨中静默的小船,一雨一船,一动一静。四幅画面,动静交错,却都暗含了一个“幽”字,既写出了荒山野渡的幽静景色,又流露出诗人淡淡的惆怅情绪。
  诗贵含蓄,“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清代沈祥龙《论词随笔》)动与静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仅呈现出一种妙趣,更为重要的是曲折地传达出诗人的思想和情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