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建立科学的作文评价体系

作者:丁 群




  评价是指评价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情感及其反映,这种态度、情感是以事物同自己价值关系的实际及理解和感受为转移的。作文评价是受众多因素制约的,如评价标准、评价方式、手段及组织程序、规模等,还要受评价人的人为因素的制约。而科学合理的作文评价系统则要求教学活动双方共同参与,对学生作文思想内容、选材、语言、技巧、情感等诸方面进行评价,以利于全面发展的综合系统。我们提出的发展性教学评价系统,要以现代教学评价观为指导,改变现行评价中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弊端,在发挥教学评价整体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评价的导向激励、促进发展的功能,强调评价的教育性,发挥教学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改进教学实践并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转变原有的评价观,建构一个新的发展性教学评价观体系。
  “以学为本”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凸现的教育理念之一。体现在教学上,那就是要还学生以应有的主体权利,尽可能让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而以教师为本位的作文批改,因其偏重“注入”,多从传统的、约定俗成的认识出发,只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评判学生作文。于是作文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漠视学生个性、窒息写作灵性、制约写作水平提高的消极因素之一。是否可以换个办法?回答是肯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文规定:“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相互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因此在评价作文这一问题上,语文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和教学角色,以崭新的现代教育视野为指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评改文章的活动中,在评改中学会修改、发展提高。
  当然,在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的作用尤为重要。实践证明,对同一篇作文的评价见仁见智,作为评价主体教师的素质是决定性因素,评价结果的差异主要来自评价主体的语文知识、文学功底及文化视野上的差距。通常,命题的限制越多,评分标准就越好制定,也就越容易掌握。反之,命题的开放性越大,限制越少,评分标准也就越难以制定,难以把握,对评卷人的要求就越高。从这个角度讲,近几年,无论是各地中考还是高考作文题开放度都比较大,这样不仅考了考生,也考了阅卷老师。近几年的阅卷中我们发现,现在的作文试卷一改以往千篇一律,如出一辙的套式化、模式化的现象,呈现出千姿百态、万家争鸣的喜人景象,在考场作文中,考生根据个人知识的储备、经验积累、兴趣爱好,通过心灵的窗口,折射出独具个性的一道道风景。这就给作文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的作文评价才是科学的,我以为教师应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淘金者。学生平时习作,语文老师在评价过程中常常是居高临下,手里拿的笔如同“手术刀”,随时准备把学生作文中的毛病挑出来,用审判的眼光看学生作文,评价结果往往就低不就高,这是目前作文评价中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尤其是考场作文,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能写出让老师无可挑剔的作品能有几何?所以,评判者应尽可能持客观的态度,怀着一颗宽容、欣赏的心看待每一篇作文。也许学生的水平各有高低,但我相信每一篇文章都多多少少闪耀着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作文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抓住这些思维的火花,并让它们渲染开去,从而让学生在作文的园地中燃烧出一片绚烂的火焰来。这样说来,教师不就是一名淘金者吗!第一要务便是挖掘学生作文中的亮点所在,或立意或构思或其他,只要有值得推崇的地方就应毫无保留的加以表扬激励。而这当中,我认为老师最应重视并挖掘的是这样两块金子:
  一块金子是学生作文中体现出的创新精神。新大纲规定:“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少年儿童正是想象最活跃、最天真、最无拘无束的时期,他们的想象既具有鲜明生活的特征,又具有鲜活的个性特色。他们想象天空有多大,星球什么样;幻想自己上天入地,探索未知世界……总之,世界在他们面前是全新的、丰富的、有情趣的。这些都是学生作文最基本的基础和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进行作文教学。因此在作文评价中,应鼓励学生全景式扫描生活,用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写真情实感。提倡“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多渠道多形式引发学生激情,唤起写作的动机,使之如骨在喉,不吐不快,提起笔来如泉涌瀑泻,自然抒发情怀。
  另一块金子是学生作文中的语言。学生作文内容来自于生活,但作文如果只是平铺直叙地把生活中的内容记下来,那么应该说文章就像炒菜中不放油盐一样淡而无味。老师如果能把学生作文中那些灵动活泼、飞扬着青春激情的语言找出来、划出来并毫不吝情的大加赞赏一番,我相信孩子内心的满足感足以让他写了一句还想再写一句、一段甚至一整篇,也就是在这种不断淘金的过程中,孩子作文中的金子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亮。
  但在作文评价体系中单凭老师这一腔热情显然是不够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互动的、双方的。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更应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真正的自主作用。我认为较为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分组互评互改。
  在学生真正掌握了互评互改方法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互评互改小组。分组原则是按学生平时作文能力和水平高低搭配,每个小组人数不超过6人,教师指定作文水平高的学生担任组长。用一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在互评互改小组内轮流评议批改小组成员的习作。每次互评互改之前,教师都在黑报上写明本次互评互改的侧重点及一些具体要求,以免学生胡子眉毛一把抓。互评互改包括评价、改动、建议和学习几个内容。具体的步骤是:小组内的每个学生先朗读自己的习作,接着大家传阅习作,对每个同学的习作大家都必须谈自己的看法:既要谈好的方面,更要指出做得不够的地方;可以向作者发问,要求当即回答问题;可以直接评论作文本身,也可以由一篇或若干篇作文引出一个共同的问题来探讨。最后组长根据大家的意见用红笔在作文簿上将错别字、病句等划出来,根据本次互评互改的侧重点及要求对习作进行评改(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对习作则可从审题立意、取材剪裁到篇章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批改),将小组成员的意见综合起来写成总批,并写上经讨论评定的分数。评改侧重于评。在学生参与评改作文并有深刻体验后,教师复查评讲,把互评互改做得出色的习作张贴出来,供大家借鉴学习。
  经过几年的尝试,我感到形成教师示范评改与组织学生互评互改的作文评价体系有以下两个优点:
  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写作的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每次大家按同一道作文题写作,由于学生们经历不同,知识水平不同,构思选材不同,表达方式不同而使习作各具特色,在互评互改活动中,学生可看到同组几个同学的多篇内容丰富、写法各异的作文,视野拓展了,这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互评互改过程中,大家往往展开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形成一种热烈活跃、勇于求知的学习气氛。当大家观点不一致时,或在接触到的信息与原来掌握的信息不相符时,就会出现思想的冲突,激发每一个学生主动地去探索他人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等,而在争论中,学生对他人的写作思路等有更深刻的理解,这就有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及减少闭门造车现象的出现,激起学生寻求更恰当、更成熟的写作方法的兴趣。“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在评改别人的习作时,相互观赏比较,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样,学生逐步由过去怕写作文,变为愿意写作文,逐渐把作文当作一项有趣的学习活动,还慢慢养成了写完习作后自觉修改的习惯。
  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互评互改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把自己写的作文读给小组的同学听,都要认真负责地把自己对所评作文的有关意见和看法通过口头评议或书面评语简要明确地表达出来,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修改能力,使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有些学生原来不愿说话或不善于说话,开展互评互改作文的学习活动后,他们变化很大,口头表达能力明显提高,上课敢举手发言。每次搞辩论会,大多数学生都争着当辩手,辩论会上不少学生思维敏捷,能言善辩,辩论会都开得比较成功。
  培养学生互评互改作文能力的工作还在探索之中,还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解决、改进。但笔者认为,组织学生互评互改确实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热情、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