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蒹葭》三步赏读设计

作者:张 花




  [教学设想] 新课标中关于古诗文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蒹葭》一诗出自《诗经·秦风》,是当时的一首民歌。它用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手法,营造出渺远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主人公缠绵凄迷的情感。要让学生理解这些丰富的内涵,应在阅读的同时交给学生一种赏读诗歌的方法,并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进入诗的境界,逐步深入地领悟诗的内涵,在欣赏、想象中感悟主人公的语气、形象、情感,接受美的熏陶。
  
  [赏读过程]投影显现夕阳中飘拂的芦苇;播放《在水一方》音乐。
  师: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她又像衣香鬓影的女子,从《诗经》、从《蒹葭》,涉水而来。
  今天,她风姿绰约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文质兼美的诗——《蒹葭》。(显示课题、出处)
  
  [评析] 导语用蒹葭即芦苇这一景物来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思维拉到江边、拉到古代,又拉回到眼前的课堂,激发学生对本诗一探究竟的兴趣。
  师:这节课我们用“读诗三部曲”的方法来赏读这首诗,即:
  (显示)读出诗意——读出诗情——读出诗韵
  
  第一步:读出诗意
  师:我们先一起来理解诗意。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再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读通全诗,并且翻译你喜欢的一章。在这一过程中,将你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
  生认真读诗,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将你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师生合作理解诗中的词语)
  师: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来翻译这首诗。
  (学生争先恐后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诗歌。)
  师:刚才同学们的翻译都不错,既用了优美的语言,又将关键词翻译得很准确。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些需要积累的词,加深印象。(显示重点词语)
  
  [评析]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包办,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注释、查工具书来理解诗意,他们通过努力,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诗意,有一种满足感。
  
  第二步:读出诗情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完全诗,从诗句中揣摩出感情,并试着用这种感情来诵读你喜爱的一个章节,读完说明心中蕴含的感情:或忧心忡忡、或柔情似水、或思念无限……(显示优美的画面,播放《渔舟唱晚》的乐曲)
  生满怀感情地反复读,师巡视指点。
  生:读景物描写。(语调舒缓,读得极用情。读时有一丝凄凉的感情,因为诗中的景物惹人感伤)
  生:读“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应读出心痛的感觉,思念太深以致心痛。“在水一方”应读得余音缭绕,好像对那个地方充满向往。
  师:说得非常好,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龄读出了这种愁情,看来深入到诗的境界里了。
  生: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读得深沉有力,赢来掌声。)我觉得这几句写出了主人公的坚决,顺流逆流地反复寻找,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师:同学们刚才都读出了感情,对感情的揣摩也很到位。老师听了你们的分析,大受启发,也想试着来读一章。(满怀感情地读第一章,生发出热烈的掌声。)让我们充满感情地齐读全诗。
  (点击课件,伴随着音乐、画面,师感情范读,学生们完全沉醉其中。)
  
  [评析] 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学生们在朗读过程中,充分体会到诗的感情,既获得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又学习了一定的朗读技巧,基本上把握了诗中主人公的情感脉动。
  师:我们知道《诗经》中的诗一般以诗的首句或首句中的两字为题,通过两个环节的学习,我们理解了诗意、感悟了诗情,在此基础上,请为本诗重拟一个题目。
  生认真地思索一会儿,开始举手。
  生:“追寻”,我觉得主人公一直在追寻思念的伊人。
  生:“伊人”,这是主人公一直追寻的目标。
  生:“潮湿的心”,主人公反反复复追寻不到,他的心在流泪,因而潮湿了。(赢得同学的掌声)
  生:“在水一方”,我觉得主人公追寻的“伊人”一直离他很遥远,在水的那一边。
  师:不错,有一种含蓄的诗的味道。同学们的拟题能力很强,你们可以在心中选一个最好的诗题,也可以继续拟更好的题目。
  
  [评析] 这一环节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既考查了学生对诗意诗情的理解程度,又加深了学生对诗的进一步理解,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有一石二鸟的效果。
  第三步:读出诗韵
  师:这首诗值得我们探究的妙点很多,下面我们从景物描写、词语的妙用、章法结构来赏析。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重点讨论一两点。
  小组讨论热烈,师巡视指导。小组推荐发言。
  生:我觉得“宛”用得好,好在有一种朦胧感,好像要看到了,又好像很遥远。
  生:“所谓”就是“所说的”意思,表明“伊人”常常被说到,不断思念着,因此我觉得它用得好。
  师:你们这一组对这两个词分析得很到位,确实用心体会了。
  生:我觉得三章诗开头的景物描写得很好。“白露”,表明是秋天的早晨,河边的芦苇满布着霜露,给人以凄清、萧瑟、冷落的感觉。
  师:“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这种感情与景物描写相结合,情景交融,推动了诗人感情的发展,营造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氛围。此情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伊人,于是他去寻找“在水一方”的伊人。这种手法是
  生(齐说):兴
  师:对,“兴”的手法,从而引起下文。
  
  [评析] 教师适时的点拨,突出了难点,使学生对“兴”的手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生:我发现这首诗三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读起来有一种韵律的悠扬与和谐美。
  师:你说得很好。(显示全诗,将三章里不同的字用红色显现)如“苍苍”“凄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哪位同学能再具体的说说?
  生:白露“为霜”“未晞”“未巳”,好像有时间上的变化,表明主人公在长时间的等待。
  生:“方”“湄”“涘”三字是地点的变换,表明“伊人”也在河的那一边徘徊,她是不是也在追寻等待?
  师:我也赞同两位同学的分析。这几处词语的变换,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写出了人物的情态,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此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主人公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诗经》的诗全是乐歌,本诗和其他诗一样,是以层叠铺叙的方法来表达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的。全诗分为三章,三章的字句互为补充,类似而不相同。第二、三章基本重复了第一章的词句,有的只是略加改变。这样利用重叠的字句来表达诗中情感的手法,就使原来简短的诗行发展扩大,并从反复咏唱中,唤起读者的共鸣,加强了感染力量。让我们记住《诗经》中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屏幕缓缓显示)的手法。
  
  [评析] 《诗经》的这种章法现在已不常见,学生相对比较陌生,教师先示范讲一点,利于学生打开思路。最后的总结加深了学生的印象,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之一。
  师:读完这首诗我一直在想,河的那一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让我们的主人公如此魂牵梦萦、执着不休地去追寻?当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假如她是一位姑娘,请发挥想象,在脑中勾勒出伊人伫立水边的情景,完成填空。
  (显示画面:河边青草萋萋,隐约伫立着一位女子的身影。字幕:秋日的江边伫立着一位 的姑娘。)
  生踊跃发言,气氛热烈,从相貌、神态、衣着、身姿各个角度进行描摹。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不错,现在我脑中“伊人”的形象渐渐明朗了。诗中主人公追寻的目标,除了可以理解为伊人外,是否还有更深的含义?
  生:对理想的追寻。
  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师:总之,可以理解为对美、真理、理想的追求。你们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起始阶段,最富有理想,你打算如何追寻心中的理想?
  生:不顾一切去追求,即使困难重重。
  生:我要是诗中的主人公,我就游过河去。(引起一阵笑声)
  生:我想用一句诗来说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赢得掌声)
  
  [评析] 由对“伊人”的联想想象,自然地过渡到对主题的探究,学生对诗歌的感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仿佛看到了同学们美好的明天,祝愿同学们经过一番奋斗,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一起来欣赏琼瑶女士改写的《在水一方》(播放flash),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用你喜欢的形式阐释这首诗:喜爱美术的同学将它画成一幅优美的画;喜爱唱歌的同学可以将它配乐演唱;喜爱文学创作的同学可以将它改写成现代诗文等等。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下课。(点评:以音乐开始,以音乐结束,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点滴感悟] 这节课采用三步赏读的设计,有以下几个亮点:(1)重视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学生由浅入深地悟读、品读,在感受诗歌语言美的同时,领略了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如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将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全班讨论,既有个人的领悟,又有合作学习的成就。又如分小组品析诗歌的妙点,小组合作,共同突破一个难点,共同分享成功的愉悦。(3)重视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整节课恰当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强化了直观感受,营造了情感氛围,使诗歌的美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4)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并不就诗论诗,而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主题,引向对美好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