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思乡怀人诗的虚实手法
作者:陈学富
笔者认为,在思乡怀人诗歌中,虚实相生手法的运用主要有如下几种具体情形。
一、化景物为情思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与意境》中指出:“思想家还认为艺术要主观和客观相结合,才能创造美的形象。这就是化景物为情思的思想。”他引用了宋人范晞文《对床夜语》中的一段话:“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头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他指出,化景物为情思是对艺术中虚实相生的正确定义。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唯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就有无穷的意味,幽远的境界。
在思乡怀人诗中,这种方法是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古语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往往为自己寻找一些情感的投射物,将自己复杂、愁苦的心情寄托在实在可感的物上,即所说的“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而化景物为情思又有多种具体的表现形式,其中使用最多的是以下两种:
其一,烘托渲染。
诗人在描写景物的时候,有时正面描写景物的特征即可以传神,但有时景物的特征难以正面表达,同时古代诗人深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情感的抒发比较含蓄,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美,因而他们往往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借助景物描写来营造萧瑟凄凉的意境含蓄抒情,从而达到表现景物的目的,以引起审美的体验。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诗人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诗人的感情。“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声美妙动人、引人入胜的效果。“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又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抒发天涯旅思的代表作。这首小令共描绘出三幅画面,且这三幅画面均由一组名词短语构成,特色明显。第一组中的枯藤、老树、昏鸦,给人的感觉是灰暗、苍凉、孤寂、萧瑟,从正面衬出游子的乡愁;第二组的小桥、流水、人家,又给人以“温馨”的感觉,从反面衬出游子的乡愁,第三组中的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让人觉得冷清、凄凉、路途遥遥,直接点出游子浓郁的乡愁、乡情、乡思。这些描绘都是围绕着一个“愁”字展开的。在以上这些诗句中,“实”与“虚”仅是相对而言的。从景物隐显的角度而言,显者为实,描绘的景物是实写;隐者为虚,所要抒发的情感是虚的。而从表意目的的角度而言,写景是为了烘托,仅是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段、凭借,是为虚;而抒发的乡愁则是本诗的根本目的所在,是为实。
其二,以景结情。
古代诗人在抒情时往往是比较含蓄的,一般的诗歌多数是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抒情,但若是在上半部分已经将情感较明显地表露出来了,下半部分继续空发感叹,无异于无病呻吟。鉴于此,古人在抒发离愁别绪时常采用以景结情的方法,用景物描写代替直接抒情,使诗歌更具无穷的韵味,使愁绪更显得蕴藉深沉而绵长。如王勃《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本诗一、二句写思归情,三、四句写景,叶落之景,也因为感情的渗入而加强了感染力量,秋风黄叶,既映衬了旅思乡愁,也用来比拟诗人此时萧瑟的心境。又如韦应物《登楼寄王卿》:“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诗歌采用虚实并举手法,一二句概括了对友人的无穷思念,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三四句以景结情,承接上句的落寞意绪,砧杵、秋山、荆榛、暮雨,也就有了丰实的情韵内涵。烟雨凄迷,一片萧瑟,砧杵所引起的离情,寒雨所渗透的惆怅,无不含蓄而生动。再如2006年高考湖北卷严维《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诗的后两句借助寒鸦、悠悠的流水这样萧瑟的意象,将朋友离别之后的孤独、落寞表现得更加深沉。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结句需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二、巧设时空错位
如前文所言,“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现实的离别固然能让人嗟叹不已,然而,对于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设想,虽然不是眼前发生的,但同样能触动诗人的痛觉神经,引发读者共鸣。
诗人在描写当前景况时,常插入作者经历过的,或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景象,通过今昔对比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这也是一种虚实结合。如李煜的《虞美人》词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二句,“雕栏玉砌”、“朱颜”是词人对故国的追思,“雕栏玉砌”也许还在,红颜也已迟暮。但这些都不是眼前的实景,所以是虚写。“只是”二字以惋惜的口吻传达出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无限悔恨与怅惘。又如其《望江南》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三句,写词人对故国和往昔的追思,都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过去的景况,它与词人当时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凸显出梦醒后的浓重的悲哀。
此外诗人常常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又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又如李商隐的《巴山夜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中的不得归之苦,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想到将来归家后的欢聚,回头再说此时此地的思念之苦。用对未来欢乐的憧憬反衬当前苦况,则思归之切,不言可知。这种借助联想巧设的空间错位,使诗歌显得曲折深婉,余味无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