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卖炭翁》创新教法举隅

作者:陈恒军




  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天地极为广阔,只要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增强新课程理念,运用全新的教学思维、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经常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必将增强,创新能力也必将不断提高。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教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分析教材、把握教材和处理教材,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创造性因素并转化为一个个充满灵性和活力的创新话题和创新活动,并通过教师的激励、暗示、直觉思维训练等手段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亢奋状态,从而使学生视野开阔,想象丰富,灵感倏现,有所发现,有所创见,创新能力也随之增强。现笔者以《卖炭翁》一诗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及想法,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卖炭翁》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写的《新乐府》五十首诗歌中的一首。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初年,当时正值“宫市”为害猖獗之时。诗歌中,作者通过叙述一个卖炭老汉伐薪烧炭、天明运炭、市南门外被“宫市”掠夺的经过,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字里行间也寄寓了诗人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这首诗可谓“四明”——语言明白,叙事明晰,中心明确,特点明显。因此,我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在简要介绍相关背景以及作者作品后,便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一步:初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以及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方法;第二步,反复诵读诗歌,展开联想,把诗句还原成画面,感受劳动者的艰辛,统治者的残暴,体味诗人的情感。此步意在通过诵读、想象,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形象思维,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上述两步的学习,学生对诗歌的中心意思,写作特点以及作者的语言风格已能了解和把握,到此再让学生“熟读成背”或进行迁移训练就可结束这首诗的教学了。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我又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
  
  一、填补空白点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笔者又精心设计了第三步的教学。我对学生说:“诗歌的语言极其凝练,节俭。这首诗歌有好多想象的空间,不知同学们在学习时有没有注意,下面请大家再结合诗歌内容,对某些情节进行大胆假设,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可给想象的内容拟个小标题。我看谁想象得既快又丰富合理。”一时间,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思维异常活跃,气氛空前热烈,答案也丰富多彩。有人认为可对开头“伐薪烧炭南山中”展开想象,想象老人冒着暴风雪去深山老林中“伐薪”或在伐薪时与野兽作斗争的情景,可用《伐薪历险记》或《卖炭老人脱险记》为题;也有同学认为可对运炭上市途中的情况进行想象,写卖炭老人的所见所为或所思,可写卖炭老人尽管“晓驾炭车”,满以为自己起了个大早,想不到路上早已有好多为生计而起早赶市的各行各业者,老人于是挥鞭吆牛,加快脚步;也可写老人艰难的行走情景,题目可拟为《运炭途中》或《艰难的跋涉》等;也有不少同学认为诗歌结尾意犹未尽,可写卖炭老人不让宫市“驱将”,拼死相争的景况;可写宫市将老人一车炭掠夺走后,老人在雪地里挣扎的情景,可以描写悲痛欲绝的心理等内容,学生拟的题目也很不错,有《无奈的抗争》《炭被掠夺后》《绝望的卖炭翁》……经过全班的交流和我的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被拓展了,灵性被启发了。
  
  二、巧设争议题
  
  教材中除了留给我们许多想象的空间外,还留给了我们许多有争议的地方,教者只要潜心挖掘,巧妙设题,一定会“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在《卖炭翁》一课即将结束之前,我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直觉思维训练。直觉思维没有经过严格的推理和验证,而蓦的想到问题的精要之处。它是灵感的初现阶段,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品质,它要求学生对问题做出漂亮的应急性回答并能自圆其说。我设置了这样一道题目:读了全诗后,请你猜想一下:卖炭翁在此次卖炭之前,他的炭有没有受到宫使的掠夺呢?请摆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一时间,两种意见争执不休,难分胜负。一方认为肯定被掠夺过,因为卖炭老人终年在南山砍柴烧炭,去集市卖炭也是正常而经常的事,而当时又值“宫市”为害猖獗之时,岂能一次未被掠夺过?另一方则认为在这次卖炭之前肯定未曾受到宫使的掠夺,其理由是:若老人昔日被掠夺过,那文中的心理描写句就不应是“心忧炭贱愿天寒”,而是心忧被宫使掠夺而祈祷别撞见他们,因为“炭贱”总比被宫使掠夺要好,再说从下文运炭去集市途中的情况来看,诗中也未曾有半句写老人担忧今天卖炭遇见“宫使”而遭掠夺,如果以前被掠夺过,岂能“被蛇咬”而不怕“草绳”呢?对这两种相争不下的意见,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励学生思考问题要多角度、多侧面,这样方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要能自圆其说,无懈可击,我想“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学生纷纷赞同我的观点。
  
  三、改编课本剧
  
  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运用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将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智慧。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经常尝试让学生将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集中的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它既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品质得到了培养,更让学生增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可谓“一石三鸟”。我曾先后让学生将都德的《最后一课》,阿拉伯民间故事《渔夫的故事》,《扁鹊见蔡桓公》等课文成功的改编成课本剧,并在学校和区组织的课本剧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在教完《卖炭翁》一文后,我把学生分成了七个小组,每组8人,让他们把诗歌改编成课本剧,鼓励他们紧扣主题,大胆想象,补充故事情节,组与组之间进行智慧大比拼。每个小组落实一位组长,由组长根据人员特长将人员进行再分工,可分为创编组、导演组、服装组、演员组等。表演大比拼时,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精彩纷呈,他们将卖炭老人伐薪烧炭的艰辛、一家人生活的凄苦、踩着厚厚的积雪运炭上市的艰险、两个宫使的骄横跋扈、卖炭老人炭被掠夺后的痛哭流涕、呼天喊地等情景,表演得惟妙惟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想,学生在编、演课本剧的过程中,大量的语言实践是积淀语感,唤起想象与联想的最佳机遇。抓住这个机遇,久而久之便能磨砺出突发奇想,应对事变的机智魅力来。
  
  四、和作者对话
  
  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和作者对话,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走进作者,和作者进行最广泛的交流。这就需要每个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对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作者的其他作品等有个大体的了解,这样的对话才有深度和广度,也才有对话的价值。在教学《卖炭翁》时,我设计了“和作者对话”这一环节,让学生广泛收集有关作者或诗歌方面的材料,并做深入思考,每人必须提出和作者交流的问题至少一个。有些学生和作者对话的内容值得肯定。例如有学生问白居易:你写的诸如《观刈麦》,《重赋》、《杜陵叟》等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文能引起当朝最高统治者的注意吗?你作为统治者中的一员,为什么不直接上书朝廷呢?也有学生这样问:《卖炭翁》的故事是你所编造还是生活中的真实呢?那位可怜的老人后来命运怎样了呢?当然学生的有些问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例如“卖炭翁”这一形象的真实性问题,教师可告诉学生这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他是一个具有典型性的形象,他的遭遇高度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再如前面那个问题,教师可介绍作者的人生经历,使学生知道白居易不是贪生怕死、背后爱发牢骚之人,他恪尽职守,屡陈时政、敢于直谏,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又因陷入牛李党争的漩涡之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一生仕途不顺利,多次被贬。因此他只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寄予对劳动者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不满或愤激。
  《卖炭翁》一文的创新教学方法还有不少,如“赏析喜爱句”“朗诵大比拼”“白居易诗歌研讨会”等。我想语文教学只有把每堂课作为学生探索的历程,才能敞开学生的心扉,放飞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灵性,才会达到“处处是创造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境界。
  
  陈恒军,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