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想北平》的评点式教学
作者:张永飞
记得我第一次上《想北平》时,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的,先由学生的生活体验导入,接着介绍老舍及作品,然后听课文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要求找出直接体现“想”字的句子。最后逐段朗读,讨论,总结归纳。整个课堂环环相扣,既有学生的朗读,又有问题的探讨。但由于学生对这样一篇看似明白如画的语言,直接明了的感情,难以真正喜欢,加上我的整体设计死死捆住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气氛异常沉闷,学生兴趣索然,我很无奈!
后来,学校一位名师上《想北平》示范课,使我茅塞顿开。他的教学设计其实十分简单:先抛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老舍是怎样的一个人?要求用文章的几句话印证自己的看法。学生默读后发言很积极,他们分别从文章中找到了能印证自己初读感受的句子。但由于学生对课文把握不深,朗读的体验不够,所以他把学生引导到第二个教学环节——评点法。他先就教材的编者对课文的评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与编者对话,比如说第49页“对话栏”评点“北京是老舍的故乡,是他文学创作中主要的描写对象。……我们所最熟悉的社会与地方,不管是多么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所以能产生好的作品。”熟悉的地方总是亲切的吗?亲切就能产生好的作品?我对临海多么熟悉呀,但我并不能写出好作品。又如第50页“作者反复说自己对北京的爱‘说不出来’,你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吗?”这不是废话吗?……我觉得这些评点没有把握住文章的本质,希望通过大家的深入阅读评点来把握这篇文章的本质。那么如何评点呢?他先举出三个范例,让学生写在文章相应的地方。范例一:第一节前半部分主要写“我的北平”,后半部分主要写我眼中的北平,构架简单而不失灵巧,“我”的强调便于表达对北平的深情;范例二:圈出这几个词“捡着”、“躲开”、“廿七”、“牛的一毛”,用“捡着”而不用“选择”,用“躲开”而不用“回避”,用“廿七”而不用“二十七”,用“牛的一毛”而不用“九牛一毛”,可见作者对口语化追求的苦心孤诣,老舍散文语言的北京味也体现在这里;范例三:“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况且”引出,以“呢”收尾,本是平常事情显出自豪,可见老舍感情细腻。然后请同学仿照范例,再次深入课文自行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评点。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边做记号约5分钟。最后,学生互相交流评点,教师总结。整个课堂活泼生动,学生思维不断运转,时而沉思,时而颔首,时而微笑,时而有所领悟……在活动中他们感受到心灵的愉悦,感受到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情感内涵,也找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仔细思量,他的课堂之所以活泼,我的教学之所以沉闷,恰恰是他运用了评点的方式,通过活动体验、对话交流,真正让学生在对文本的研读中自然而然地获得对家园的体认。评点法正是使课堂“活起来”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体现新教学理念,充分给学生自由与时间,以评点法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学会圈点勾画,字斟句酌,揣摩玩味,调动自身生活积累和语言感悟,创设多层次、多角度解读文本的情景,充分开展多方面的对话交流,整个课堂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运用评点法进行教学的具体做法是:先自己反复研读文本,对其中的关键点试着进行评点,力求深刻独到;然后举一个从重要词句品味写作手法的范例,启发学生怎样进行评点,从感性到感性传授评点法知识;再让学生细读文本,在阅读的过程中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画出圈出,试着从写作手法角度进行评点,写下自己的体验、想法;接着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讨论个人的评点,从准确与否,深刻与否,精彩与否等方面评选出最佳评点;最后修改自己个人的评点并推荐小组最佳评点与全班交流,选出《想北平》的评点获金奖。当然,在小组评点的过程中,我又把我的评点抛出来让大家一起探讨交流。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文章内容、主旨结构、情感意蕴、技巧风格等方面进行评点。总之,这一节课尽管学生的评点有些稚嫩,甚至偏失,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彰显,兴趣得到激发,他们也学会了对一些看似淡而无味的语言深入其肌肤,感知其韵味,揣摩其情意。在评点过程中,学生的生活体验得到激发,文本的意义产生应有的魅力,写出了许多独具魅力的评点。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用评点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与文本、与评注本对话,把自己对文本言语形式之美的品评、揣摩之所得用简明扼要的语句记录下来,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能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习惯。当然,评点法的运用不在于形式上的模仿,更重要的是要以一定的文学底蕴为基础,以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为根本,逐步养成评点的习惯,也就学会了阅读的方法。
张永飞,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浙江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