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不妨让学生之乎者也起来

作者:徐九胜




  
  当前,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一是文言文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远离现实生活,学生因而与之有隔阂,也因而难以产生兴趣与共鸣;二是文言文教法单一,缺乏创新,一味地背诵、积累(实词、虚词)、分析(文言句式)、翻译,枯燥乏味,学生烦厌头痛。
  有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并能提高教学效率呢?有!那就是“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注意在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一言以蔽之:学以致用。马克思曾经说过,要想学好一门外语,最好的方法就是忘却自己的母语。套用一下就是“要学好文言文,不妨先忘却现代白话文”,这就是说在学习文言文时,师生要努力尝试着用文言文去交流情感,去置疑讨论,甚至去写作。知识是常用常新的,储存于脑海中的文言词句和知识也只有在运用中才能显示它们的魅力,才能让学生对它们感兴趣。下面笔者结合《赤壁赋》一文,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借助多媒体,渲染古典氛围
  
  学习文言文,特别是叙事、写景、抒情类的散文,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古朴典雅的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上课之前,我借助多媒体播放了一组苏轼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画面,优美的意境配以动听的古筝曲,顷刻之间,古意弥漫,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好像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置身远古,有了与古人亲近的机会。这就为下面欣赏《赤壁赋》创造了条件。
  
  二、师生互说古文,创设文言语境
  
  上课伊始,我向学生下挑战书:“英语课上,你们的老师用英语为你们授课,今天上文言文,我也用文言文给你们上课,你们敢不敢用文言文和我交流呢?”学生一片哗然,随即兴趣盎然,都说要和我比比。于是我顺势用文言文导入:
  “有联曰‘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文章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尔知其论谁者乎?”
  有生曰:“吾知之,此苏询、苏轼、苏辙是也,世谓之三苏。”
  师曰:“尔知其生平行迹乎?”
  生曰:“吾知苏轼。其字子瞻,号曰‘东坡居士’,眉山人也。嘉祐二年,举进士,有文名。熙宁间,以政见与安石左,出为杭州通判,转为密、得、湖州知州。元丰二年,以诗讽新政,系狱,后谪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初,召为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后贬至惠州,又知琼州。徽宗践祚,遇赦北还,以病卒常州。”
  师曰:“然。有复续之者乎?”
  一生曰:“吾愿续之。苏轼词文并重于当时。其词开豪放词宗,须关西大汉持铜板琵琶唱‘大江东去’,与稼轩合称‘苏辛’;其文汪洋恣肆,‘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世人谓之‘韩文如江,苏文如海’。”
  师曰:“善!苏轼才情卓绝千古,其于诗文辞赋之外,又工书善画。其书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之如见其人;其墨竹遒劲而具掀舞之势。尔属皆欲观其书乎?览其文乎?”
  生皆呼曰:“欣然愿赏之!”
  至此,学生已完全进入文言语境,欲罢不能,动辄皆欲以文言表情达意,一种欲学的冲动如波涛汹涌,不可遏止。
  
  三、以“沉吟法”朗读,体味文言韵味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他小时候的私塾先生曾坐在厅堂上,摇头晃脑地唱:“金叵罗,千杯未醉嗬……”其实这“唱”就是古时候一种朗读文章的方法,即“沉吟法”,古诗文惟有“吟”才能得其韵味,可惜现在很少有人用。于是上《赤壁赋》一文时,我尝试着用了这种方法。我为学生范吟第一自然段,当吟至“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那沉醉的神态,那如丝飘渺、如带舒缓的语调,早已将学生带入苏轼所描绘的神奇境界之中。我的吟声未绝,教室里早已是轻吟声不绝于耳了,这岂不比那种一板一眼的朗读更能怡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用文言文归纳,增强运用能力
  
  文言文的运用应该是多方位的,立体的,不应仅仅体现在说上,所以在引导学生疏通完课文的字词句之后,我要求学生用文言文概括每一段的内容,而且句式要整饬。话音未落,学生们就分组讨论了起来,为了一句话的工整,为了一个字的安妥,他们争得面红耳赤,教室里一片喧闹。很快,他们就展示了自己的成果,下面仅列举一些典型。
  第一段:苇舟轻荡赤壁水,诗客幻化羽中仙。
  第二段:歌抒愁怀波渺远,笛和悲音孤舟近。
  第三段:追昔日,横槊赋诗难再见,徒生感慨;抚今朝,挟仙抱月终不成,只增嗟叹。
  第四段:观天地,动静都有悟,我亦永恒;赏风月,观闻皆成景,吾也旷达。
  对仗是文言文运用的高级形式,要求极严,从结果看,学生的对子也许算不上工整,但令人欣喜的是学生对此的态度和投入的热情。如果让学生用现代文去分析概括,学生焉能有如此积极性?有如此积极性,何愁学不好文言文?
  
  五、用文言文写作,领略独特魅力
  
  只言片语的说或是写还不足以让学生完全地调用所掌握的文言字词和知识,从而领略文言文的魅力,所以我决定对学生所掌握的文言知识来个大阅兵——尝试着用文言文写作。上完《赤壁赋》,我带领学生去游览宜兴名胜善卷洞,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细心体会,积累素材,模仿着写一篇游记。来到目的地,学生们俨然以文人自居,或于一联前点评一番,或于一景前思索一回,亦有学生边观边写,边写边诵,之乎者也声此起彼伏。回校后他们陆续交上了习作。观后大为振奋,先录某生一文如下:
  游善卷洞记
  高二(4)班 高茗
  岁次辛巳三月丙午,春浓景明,惠风和畅。余与众同窗游于螺岩山之善卷洞。入其境,则见一联曰:荆溪步步皆胜地,阳羡处处有洞天。而明代都穆《善权记》则称:“义兴山水甲于东南,而善权乾洞及大小洞尤称胜绝。”传闻善卷老人始舍于其址,是故名之曰“善卷洞”,余疑之,但笑而已。
  洞分四层,曰:上、中、下、水,各呈其胜。余随游者以入。中洞口处有大钟乳石,题曰:“砥柱峰”,又名“小须弥山”。其洞轩敞,可纳千人。洞侧有石各一,绝类“狮”、“象”,其匍匐姿态,号吼声势,皆动人心魄也。故丹阳吕子凤题此洞曰“狮象大场”。
  穷此场,升阶至上洞,匾额云“云雾大场”。洞内有“倒影荡花”、“万古双梅”、“熊猫小居”等胜迹。洞之奇在于“云口”,一大石隔洞内外之气,故洞内冬温夏凉。环壁则水流涓涓,雾气蒸腾,朦胧迷离,不愧“欲界仙都“之美名。
  辗转至下洞,历数百极盘梯,穿“金鼓”、“风雷”、“万马”等门而下,晃若闻金鼓齐鸣、风雷交加、万马奔腾之声。又见飞瀑,从天而降,隆隆之声慑魂惊魄。
  水洞长约两三里,河道幽深曲折,两岸怪石林立,头顶巨岩倒悬,奇险万分。从“壑心”乘舟而行,经三弯,如入水晶之宫,此谓“舟行山洞中,篙于头顶撑”也。舟出后洞,豁然开朗,山花烂漫,竹香怡人。
  历此人间仙境,余有叹焉:“天地之瑰怪,尽在善卷洞也。”
  此生文言功底可观,行文骈散结合,骈处工丽典雅,散处流畅自然。这亦足以说明要学好文言文,运用远比一味的背诵分析归纳更有效果。
  随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又将文言文运用的范畴扩展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教室设立“文言角”,专门陈列各种文言书籍,每周抽出一节课,让学生阅读摘抄。我让学生用文言文为自己写座右铭;用文言文写日记,表露心迹;用文言文出黑板报;用文言文写条幅布置教室;用文言文为自己的宿舍取一个雅观的名字,并配上能概括自己寝室特征的对联。我甚至让他们用文言文描写各位教师的音容笑貌,并用文言文评价老师们的教学特征。一时之间,他们似乎都变成古人了,动辄就要“之乎者也”一番,文言文的水平自然提升了不少。
  还原文言文学习的环境和语境,强调在运用中学习,是符合学习语言的规律的,并且与《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精神相契合。至于加强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是和老一辈教育家的提倡相吻合。陶行之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同样,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文言文亦是死的文言文。
  杏坛诸君,只要适度,不妨让学生之乎者也起来。
  
  徐九胜,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宜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