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不断撩拨学生的感性神经

作者:杨茶贵




  
  又逢周二,湖北省黄石市第二中学语文教研活动室里,全校37位语文教师正聚集一堂,在教研副组长汪瑜老师的主持下,认真学习《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0期头版文章《高考作文要让理性回归感性》。
  汪瑜老师介绍,此文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九洲教授在负责组织今年我省高考语文阅卷后撰写的一篇极具指导性的总结性文章。她说:“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感到棘手、深感头痛的莫过于作文教学了。作文教学怎么教?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写出适合其年龄特征与思维方式的好文美文?作为高考作文阅卷评审组负责人的刘九洲教授在此文中为我们道出了他的真知灼见。”为此,她希望老师们读完此文后能够畅所欲言,谈谈感受,共同探究问题,商讨对策。
  今年参加了高考作文阅卷工作的张志友老师指出,高考考场作文空谈现象确实很严重,正如刘教授所言,没有感性经历和体验,就没有感性认识,更无从有理性领悟。所以,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应多让学生训练充满生活气息的作文题,让他们真正有感而发,以我手写我心。他还指出,学生之所以生活感受敏感度不高、情感不够细腻,与他们面临强大的学习压力与“三点一线”式的单调生活相关,这也是值得所有教育者深思的问题。
  张老师的话引起了老师们的强烈反响。大家普遍认为,议论空洞、叙事干瘪是学生作文存在的较突出问题。要写出感性的文字、独特的感悟,首先必须要求学生有一颗善感的心。如何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意识,引导他们用多情善感的心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热爱生活,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去思考、深究的现实问题。
  黄石二中校长、特级教师费新岸老师说:“刘教授的文章对当前作文教学很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既指出了普遍存在的问题,又指明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可操作性切入手段,这就是要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作文的灵魂在于生命的体验,而日常生活的单调和学习压力,又似乎让他们变得“麻木”、“冷漠”了,对一些平常小事似乎“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所以要他们的作文写得感性飞扬、有质感,就得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撩拨他们那根感性神经,让其渐渐活跃和丰富。比如,在作文指导与评讲中注重细节特别是有表现力的典型细节的品评。我们的学生谁没有经历过送考?每周校园里到处可见家长送衣送汤的感人场面,可是为什么他们写不出像《那段三思背后的的情》这样感人的文章?真的是我们的学生感受麻木、情感冷漠了吗?高中生正处在多愁善感的年龄,我们应该从高一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敏感的生活感受力,并贯彻于作文教学过程之中。”
  谈到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有着丰富的初高中连续性教学经验的操敏仙老师感慨地说:“我发觉学生进入高中后感受性反而越来越差了,也许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和阅读量的增加使他们比较热衷于高谈阔论,学业的繁忙更让他们静不下心来用心观察生活品味生活。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的引导就显得更为重要。”操老师讲到自己教完《故都的秋》后让学生写“校园的秋”,结果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人工园林式校园里许多学生根本无法感受到秋的味道,在她的耐心点拨下,学生们终于发现,秋飘浮在校园淡淡的桂花香中,萧索在道旁横生的零星野草上,感伤在运动场上空掠过的雁影里……她说,指导学生从细处观察,静心感受,是拨动学生文学敏感心弦的有效方式之一。
  青年骨干教师肖雨荻老师说:“要让学生的作文回归感性,我们的写作就要与生活结合起来。文章要打动读者必须先感动自己,只有用真情实感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感染力。教师们应该从高一开始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教会学生抓住细节来表现生活的真善美。让学生写身边事,说心里话,并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与写作课中作指导、多训练。”肖老师接着说:“刘教授强调要学会用‘细节’增强文章的‘质感’,让我想起了一篇高考作文——《战胜脆弱》,小作者写父亲在一个天蒙蒙亮的早晨提着一篮西红柿,带着自己去城里姑姑家为交不起住读费而求助。有几处细节让我至今难忘:路上‘我’口渴了,父亲‘从篮子里挑了个最不好看的西红柿,在袖口擦了两下’给我,‘我’问父亲渴吗,父亲说‘我不渴’,可是他额头分明‘渗满了汗珠’。很生活化的几笔细节描写就让阅卷老师被文中浓浓的质朴亲情所打动。可见,生动逼真的细节最能感染读者,也让文章更‘有情’。”
  ……
  会上,各位老师深受启发,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老师们纷纷表示,刘教授的这篇文章站在理论的高度为处在作文教学困惑中的一线教师指明了方向。
  会后,教研组决定,下一阶段将围绕“怎样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这个话题作专题研究,语文教研组将对此次教研活动中的学习感悟作深入的理论探究与教学实验研究。
  
  杨茶贵,语文教师,现居湖北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