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名著阅读应把握好四个度
作者:尹春峰
新课标的颁布,中学语文教师达成了一种共识:名著阅读很重要。可是,名著阅读在中学生那里却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尴尬。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读名著和高考、中考没有多大关系;二是即使读,专家、老师推荐的名著没意思,喜欢另起“炉灶”,读韩寒、郭敬明等,以及现代杂志中的爱情故事;三是勉强阅读老师推荐的名著,却又受到了时间和阅读经验的限制,有的半途而废,不知所云,有的草草收兵,收获甚微,出现了“浅阅读”的现象。如何指导、评介、促进名著阅读,成了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就这些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见识。
笔者认为指导学生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必须把握好四个“度”。
第一、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推介时要注意广度
所谓广度,就是指导学生拓开视野,熟悉自己要读的书,给学生一个全方位的阅读书目。目前的教材每学期都向学生推荐3部名著,如七年级上学期就推荐了《爱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三部作品。对这三部作品,学生反应不一:《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相对来说,学生比较喜欢,而《繁星·春水》多数学生读不下去。其实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每一个人读书都有很强烈的指向性和选择性。因为个体的审美情趣和认知水平不是很一致的。就这方面而言,一学期只给学生推荐三部名著的做法是荒唐和愚蠢的。有些名著学生不爱读,有些名著学生读不了,而学生喜欢读的名著又不在此之列,这势必影响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在谈到名著阅读时曾说:每个人应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欢的作品开始阅读,不要迷信任何模式,“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这话非常值得我们深思。而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综观古今中外的名人和文学家的成长历程,他们同一时期所读的书都不尽相同,有的差别还很大。在《我们怎样学语文》一书中,许多人士就深情地描述了自己青少年时期的阅读情景。他们有的读《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名著,但也有的读《说唐》、《说岳全传》、《七侠五义》、《济公传》等武侠小说。这说明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不会因读不同的书而影响其成才。因此,笔者觉得我们在推介名著给学生阅读时,切不可视野太狭窄,要有一点博大的胸怀和气度,尽可能一次性介绍多一些名著。这样学生就有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然后是读,在茫茫的书海中找到符合自己审美趣味的“红颜知己”,最后达到一种理想的阅读状态:爱一本或几本书,并拥有自己的文学偶像,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期待的。
第二、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难度,给学生一个阅读的梯度
名著通常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历代前人智慧与创造的积淀。阅读这些经典作品,“可以使年轻的一代从生命与学习的起点上,就占据一个精神的制高点”。而这“精神的制高点”要占据它,有相当的难度,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把陡坡便成平地,变天堑为通途。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指导学生读不同层次的书。对难度较大的名著尽量为之架设通向名著的桥梁,“找到自己与大师心灵的通道”、想方设法减轻学生阅读上的障碍。这种障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心理障碍。学生一看到这样厚的名著就心里发怵,尤其是对阅读量不大、阅读经验欠缺的学生。这时候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消除对名著的畏惧感,增强对名著的亲和力,如老师可以利用现有丰富的影视资源来激起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此外,甚至可以通过玩游戏来引导学生读名著,如学生爱玩《大话西游》这个游戏,老师因势利导来点击学生的热点、“乐点”,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事实证明:兴趣越浓,动机越强,阅读的意志力也越强。二是知识障碍。阅读名著其实就是与大师“不平等”地对话。显然有许多时候,我们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学生对写作背景,作家所使用的写作技法、语言方式不太了解,不太适应,如不少中学生不喜欢读鲁迅,显然与鲁迅的思维方式、语言和当时的背景有很大关系。可是,钱理群先生在南京师大附中讲鲁迅却获得了成功,原因是钱先生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拉进了学生与大师之间的心灵距离。所以面对学生阅读知识的不足,教师就应该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如对作家作品的介绍,写作背景的介绍,对作家语言的剖析,写作技法的点拨等等,来舒缓名著给学生带来的阅读压力。另外,我们不能忽视另一方面,如何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如叫一个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去读《红楼梦》,恐怕是很难读下去的。如果让这类学生先从“三言”“二拍”、《聊斋志异》这类情节性较强的作品读起,之后再读《红楼梦》,便能渐臻佳境。总之,重视阅读的梯度,也就是重视学生阅读的个性差异;重视阅读的梯度,就是善待名著,不随意消遣名著。一部名著如果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读得索然寡味,缺乏好感,甚至产生恶意,那么,他终生也许都不会回头去读它了。
第三、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和阅读的终结之后,教师还要强化阅读的深度
我们现在有学生养成了非常不好的习惯,对什么作品的阅读都是一次性消费,这是一种“浅阅读”,或称之为“快餐式阅读”。这种阅读往往是浏览一下,就草草收兵,所获甚微。语文老师的任务就是要指导学生由“浅阅读”状态进入“深阅读”状态,不断深入地挖掘名著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语言特点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地理解,做到“读有所得”,力求从阅读到写作到人生都有所获。许多语文教师在这一点上探索了不少好的方法。下面就本人的实践谈几点行之有效的方法:
1.给名著提问题。就是要求学生在通读名著之后,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提问可涉及名著的各个方面,如主题思想、人物塑造、艺术意境、情节、结构、语言、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等。在阅读中提问和质疑,是阅读的一种良好习惯,同时也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一种有效途径。
2.给名著作点评。中国文人一直有着对名著作点评的传统,最有名的可谓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石头记》),其眉批、夹批或旁批都有许多出彩之处。可用这些作为范例,指导学生对名著进行点评。
3.精彩片断、诗歌朗诵会。要求学生读书要有所得,特别是在语言上进行涵咏,为此举行一些精彩片断的朗诵会,加强对精彩片断的理解和记忆。
4.读书笔记展览。苏轼才智过人,却三抄《汉书》。说明摘抄能加强记忆,加深理解。要求学生阅读时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5.读书报告会。当阅读走向深入之后,学生便有表达与交流的欲望,这时我们可适时地推出一些读书报告会。
6.讲故事比赛。一些小说故事性很强,如《水浒》、《三国演义》、《爱的故事》、《伊索寓言》等小说就可以通过讲故事比赛的方式来强化学生阅读的兴趣,让阅读走向纵深。
7.知识抢答比赛。通过这种方式来全面检测学生读名著的效果。其好处是能够全面细致地检查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情况,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读书的好习惯,增长知识。
8.与写作结合。如仿写、写内容介绍、写读后感等。伟大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丰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式样,是我们学习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9.编剧、表演。如把《欧也妮·葛朗台》临死前的一幕排演成话剧,可加深学生对葛朗台这一吝啬鬼形象的理解。
阅读名著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可能一次性完成。重要的是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一种浓厚的兴趣,一种生存的有趣方式。目前,我们要注意的是积累性阅读,让学生多积累知识、积累情感、积累技巧、积累语言、积累一切人类宝贵的经验,在不断积累中和对人生的体验中逐步过渡到鉴赏性、评价性阅读。
第四、加大名著阅读检查的力度,对学生阅读名著的成果进行总结、评估
学生在阅读名著之后,教师要加大评价、检查学生阅读效果的力度。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考试评价。在平时的考试中,多增加一些名著阅读方面的题目,加大分值。其实这一点在这些年的中考和高考中都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有些中考试题中有关名著阅读的考查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考查的侧重点还集中在对名著常识性问题的基本了解上,而未真正触及到其内核,即对作品的人物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作评价感悟上,而且题型的灵活度不够。二是要建立学生阅读成长记录袋,对学生的阅读作出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名著阅读记录卡,对学生阅读名著的篇目、阅读的时间、故事梗概、精彩的片断、对人物的评价、写作上的收获、思想上的启迪、优美语句的积累等方面进行纪录,老师组织学生对阅读记录卡每月进行检查,从而完成对学生的阅读从数量和质量上的综合评价。
尹春峰,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