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背景与古典诗歌鉴赏
作者:彭绪保
背景大至时代背景,小至诗人的人生经历、一首诗歌具体的写作过程。这些方面是否了解,了解多少对鉴赏一首诗歌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先看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是唐朝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语言通俗,节奏明快,朗朗上口。但人们历来对此诗思想感情的分析认识却鲜明对立。有的认为是反对战争,说三、四句写筵席上畅饮和劝酒是作“旷达语,倍觉悲痛”,“故作豪放之词,然悲感已极”;有的认为三、四句是“豪壮语”、“悲壮语”,全诗是肯定战争。究竟哪种意见合理呢,这就需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王翰生活于盛唐时期,当时国力强大,人民精神振奋昂扬,许多知识分子也崇尚和向往军功,很多作品歌颂从征戍边和沙场捐躯,如“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李白《幽州胡马客歌》)和“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等;有的知识分子干脆投笔从戎,戍守边关而无怨无悔。将这首诗置于盛唐这样特定的背景下考察,我们就不难认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出对戎马倥偬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而是借描写边关将士在难得一次的酒宴上兴致飞扬,你斟我酌死不辞醉的场面,渲染了开朗、豪放的气氛,歌颂了征戍壮士意气昂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一首诗歌具体的写作背景的了解对鉴赏的影响,以欧阳修《画眉鸟》和李白《早发白帝城》为例来说明。其一: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这首诗前三句写画眉鸟在高低错落、野花烂漫的树林里,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放开歌喉婉转鸣唱。画眉善鸣,人多笼养。金笼蓄养,无患风雨,吃喝不愁,但它的鸣叫声远不及在林中自由惬意,这是三、四句的字面意思。乍看,这首诗讲的是养鸟问题,但其实别有深意。欧阳修少孤勤奋,才学高深,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政治上怀有抱负,仗理直谏,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被贬滁州。宦海沉浮,尔虞我诈,正直的诗人甚感身心疲惫;远离朝廷政治漩涡,徜徉于自然山水之间,顿觉轻松自在。所以,全诗看似写鸟,其实是写人,鸟在笼中正如人在朝堂,官高爵显却身不由己,个性压抑。诗人正是借写画眉在金笼内外啼声不同,含蓄地表达出自己远离京城,自由愉悦的心情,展现出诗人热爱生活,向往自由的个性。其二: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七绝,如果不了解写作背景,只当一般描写三峡风景的诗来理解,就不易领会诗中舟轻水急,轻捷欢快的节奏和由此传达出的诗人无限喜悦、急切轻松的心情。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此前的安史之乱时,李白曾入永王李嶙幕府。唐肃宗即位后,永王拥兵自重,割据江南,兵败身亡,李白以附逆之罪投入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中,后因友人救援获释。不久,又遭诬陷,判流放夜郎(今贵州铜梓一带)。当时,李白心情极为痛苦,对政治前途深感失望。流放途中经虁州白帝城时,竟遇赦放还,又顺流返回江陵。厄运冰释,李白转悲为喜,在回家途中欣然写下了这首诗。全诗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情景一体。诗中所描写的色彩、景物、节奏是那样明丽、清朗和轻快,充分体现了诗人获赦后抑制不住的喜悦欢快的心情。
背景知识对鉴赏诗歌不可或缺,其获得途径有二:一是历史课程的学习,主要掌握朝代更迭及兴衰大事;二是语文课文所涉及的背景介绍,主要了解的是作者人生遭遇,创作经历等方面。这两方面有分有合,合是主流。历史发展是纲是经,作者人生经历是目是纬,在鉴赏实践中往往是振纲带目,纲举目张,经纬交织,互相关联。除课堂学习之外,看书读报,听广播看影视等也是一条重要的补充拓宽途径。
彭绪保,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