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课堂预设与动态生成
作者:何启宁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预设教学目的常常会使教师不太关注教学过程本身,而把教学过程看成是预定计划或方案的简单体现,这样做的结果常常会使教学过程失去活力。动态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灵活处理许多意想不到的信息和问题,凭借自身的综合素养,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教学中的诸多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引导教学活动不断更新,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因此,动态生成已成为当前新课改积极提倡的新理念。但是,在追求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性的同时,我们不该忘记课堂预设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动态生成与课堂预设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仍然只是后者的一种补充与修正。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动态生成与课堂预设的关系,是中学语文教学必需面临和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弹性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
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之处是教师精心预设教案,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堂驾驭能力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因此,预设成功的案例在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等方面是有可取之处的。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师在课前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并依据学生的情况设计教案,这是教师所特有的工作。由于教师的教学水平、道德素质存在差异,如果不写教案,不仅达不到整体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的目的,还可能因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影响教学效果。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内容深入钻研的体现,其间蕴含着教育教学智慧。预设教案,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可以更好地驾驭课堂,服务学生。
但是,过于精细的预设会成为学生思维与想象的桎梏,使课堂失去活力。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是具有弹性的预设,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自觉“预设”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计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形成弹性化方案,即方案应是一个粗放型的结构,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许多特级教师采用的粗线条的板块课堂设计就是为课堂生成而进行的弹性预设。如陈军的《死海不死》的教学在预设上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用15分钟读几遍课文,每位同学要提出5个以上有价值的问题;师生共同整理并解决其中主要问题;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来解决。
二、挖掘课程资源是动态生成的前提
动态生成式的课堂教学观,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把课堂中各种有意义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出来,用来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事实上,从生成性资源的角度来看,教学中学生的灵机一动、节外生枝、别出心裁等,都可能催生出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都会为课堂教学生成带来新的可能。这是因为学生的思考中包含着他们各自的见解,包含着他们独特的创造,由学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可以超越教师的思维,就更显珍贵。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蹲下身来与之平等对话,用心捕捉学习活动中利于学生发展的鲜活的课程资源;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一旦发现学生有什么奇思妙想,要认识到这种课堂上生成性资源的宝贵。同时,对于及时捕捉到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敢于因势利导、打破计划,对预定的目标和内容适时地进行反思和调整,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例如,钱梦龙老师在上《故乡》时,学生突然对“跳鱼有脚”感到奇怪而提出一个偏离原教学预设的意外问题: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钱老师及时调整了教学计划,围绕“鱼脚”问题因势利导,反问学生:“可是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启发学生加深对闰土的认识。新课程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动态生成是彰显课堂活力的常态要求。要达成这一要求,当生成的生长点出现的时候,教师甚至可以全盘改变预设的教学计划。如在讲《爱莲说》一文时,我走进教室,发现学生情绪还沉浸在课间观赏雨景的兴奋之中,于是暂时搁置了原先准备学习课文的计划,借“雨”发挥,组织学生说出古诗词中有关雨的句子,以“雨”为题进行描写与叙述,深挖雨的象征意义。整个课堂与原计划无关,但让学生体验了围绕一个主题学习语文的过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虽然预设没有实现,但生成的目标同样具有价值,预设的目标可以在下堂课中来实现。
三、教师因素是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重要保证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弹性预设制约着动态生成,动态生成反作用于弹性预设,教学的艺术在某种意义上就体现为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
教师的教学预设是超前的策划,预设时缺乏现场感知,当教师把事先设想好的方案带入课堂时,往往会发现情况特殊而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是因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无论是言语,还是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面对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教师需要独具慧眼、善于捕捉、能够及时对学生生发的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凭借教学机智应对生成性问题;对预设的教学进度与环节、方法与手段适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按照教学情境动态地实施教学方案。这种应变是事先意想不到的,比如认知错误的处理、课堂灵感的引发、学生质疑的导引、意外干扰的应变、现场需要的调节,其调整的决策必须完成于瞬间,容不得教师去细细琢磨,反复推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对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的教学情境作出解释和决策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水平也正体现于此。
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智慧和教学水平,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需要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刻地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有经验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能充分考虑到课堂教学“生成性”的特点;而在实施课程计划时,又能根据课堂教学的“生成性”特点灵活处置,使教学设计脱去僵硬的外衣而显露出生机。具体而言,也就是要求教师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认真思考,并与备课时预料到的情况进行比较。如果出现预料之中的情况,则按预先设计的对策实施教学;如果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要思考和判断是否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如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教师就要及时组织学生对生成的问题进行研讨,生发更为丰富、综合、完善的新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所需要的教学知识,产生于处理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的情境过程本身,以及相应的“行动中的反思”。这对教师而言是一个逐渐积累和发展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实践智慧的体现。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向教育专家、学科专家和同事学习,更要学会向自己学习、向自己的教学学习。
总之,教学是基于弹性预设的动态生成过程,我们应在预设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实现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与升华,这是课堂教学理念对传统的超越,也是对课堂教学理念新的追求。
何启宁,中学语文教师,现居广东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