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边城》悲剧意义刍议
作者:马 明
一、文本力量,产生悲剧的崇高
《边城》是一出典型的悲剧。就文本价值来说,悲剧能直接触及到人的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产生一种强烈的震撼力。《边城》展示给人的就是一种平淡外衣下蕴含着的具有强烈穿透力的悲伤情绪。天保和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雷电交加的暴风雨夜晚死去,翠翠在渡口孤寂地等待傩送的归来,而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留给人们的是凄凉的余韵和会合无缘的感伤。悲剧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它让人看到的是一种残缺的美,正因如此,才唤起人们对完美的追求,激发了人们对问题的思考,发现问题的所在,直至解决问题,使生活趋向完美。《边城》在沈从文淡然的笔墨下将湘西人淳厚、质朴、善良、豪爽的美德汨汩流出,同时也将人性中虚伪、专横、奸诈的阴暗面加以显现,带给人们深层次的思考,让人们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自身,从中发掘出人性中一切不合理的因素,清醒地认识到其中潜藏的危险,对人性中丑的,恶的一面加以改造或清除,使社会趋于完美。这不仅显示出了悲剧的崇高美感,而且带给人们对人生、人性的思索。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边城》恰好有力地印证了这一观点,让人们震撼于这一毁灭。
二、爱的挽歌,唱出人性的缺失
关于《边城》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沈从文也着力于描写美的人性,健康的人性,可是在众多偶然的巧合中却谱写了一曲“爱”的挽歌。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性的缺失使然。在湘西这一充满原始生命形态的乡村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平静而恬美。但就是在这种其乐融融的生存状态下,悲剧悄然而至,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翠翠耽于梦想,不敢大胆表露情愫使得她与傩送的爱会合无缘;英俊能干的傩送的迟疑逃避,伤害了天保大老,直致他更不敢面对现实;淳厚质朴的祖父迂阔善良使翠翠陷入了孤寂的绝境;个性豪爽的天保因成全弟弟而葬身茨滩;洒脱慷慨的顺顺的专横迷信使得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没有了宁静的栖息之地。悲剧的彻底爆发把这一生存层面中人性的缺失暴露无遗,在美好人性的遮掩下同时也隐藏着封建、迷信、愚昧、软弱、专横、辽阔等性格缺陷,它们与美好人性共存,是人性中的阴暗面,对人们具有不可忽视的破坏作用,当它发作时,势必破坏原有生活的稳定状态,打破原有生活的平静。《边城》中的爱情悲剧也正是这种人性缺失造成的。作者的写作目的为“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除了要展示湘西世界的人情美、人性美外,更重要的是追溯爱情的真正原因——人性的缺失。
三、审视“文明”,关注民族的走向
沈从文在《边城》明净的底色中,重点描绘了乡村世界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这里“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俨然一派桃源仙境。但是沈从文先生又说:“20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这句话透析出现代文明渗透到边远偏僻的湘西,使得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淳朴善良的民风受到动摇,难以维系,他内心感到极为孤独,他企图用湘西世界保存的那种自然生命形式作参照,来探求“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探求人的重造这一过于沉重的题旨。他期待着将“这种理想化的生命形式”“保留些本质在年青人的血里或梦里”,去重造我们民族的品德,并深刻地揭露出与《边城》相对应的,正是那个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文明社会”。《边城》中悲剧的爆发便寄寓了作者这一深沉的思考,他希望通过民族的改造来重建他的理想王国,他希望从道德视角出发,为湘西世界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新的活力。但由于个体思想的局限,他没能从社会革命和阶级解放的途径来追寻原因,所以他的理想世界只能寄存于文学的象牙塔。也正因如此,才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使得他在文学领域独树一帜。
在沈从文《边城》宁谧的湘西世界里,本不该发生的悲剧却纷至沓来,打破了旧有的生存状态,留给人们刺骨的伤痛。也正是这一幕悲剧使人们震撼于这一毁灭,带给人们深层次的思考,唤起人们对完美的追求;也正是这一幕悲剧,让人们意识到人生中的缺失及其破坏力量;也正是这一幕悲剧,使人们看到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来探求“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边城》是美的,她的美恰好来源于悲剧带来的美学价值。
马明,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