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高考诗歌鉴赏解读方法指要

作者:张建杰




  
  7、从了解背景入手
  
  作品是作者精神的宠儿,也是时代精神的产物;了解时代背景,无疑对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意义影响甚或写作方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晏殊的《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云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思乡?是怀友?还是忧民?如果不结合时代恐怕谁也难以断定。但是我们如果了解了它写于作者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六年正在外官任上这一背景时,其所抒发思想感情就较为容易理解了:表达了词人被贬官后的忧懑和茫然。
  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一是要依赖于对作家的熟悉,二是要依赖于诗词前的序言,三是要依赖于诗词语句所透
  露的信息,四是要依赖于诗词后的注释。注释也叫隐含信息,往往为我们所忽略。
  
  8、从玩味语言入手
  
  诗词的语言,要求准确、鲜明、生动;其准确、鲜明、生动主要来源于炼字。炼字,则主要是指动词、形容词的锤炼。
  动词、形容词的锤炼,尤要注意好四点。一是要注意“多重含义”的动词、形容词。例如:“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孔尚任《哀江南》)这段曲子,“剩”这一动词就用得好,因为“剩”是被动的,有“残存”、“残余”的意思,有被迫无奈的含义;这个“剩”字,使人从昔盛今衰的对比中强烈感受到今日的凄凉与冷清,感受到剧中人物心情的孤独和感伤。又如:“池上红衣伴倚阑。栖鸦常带夕阳还。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澹秋山。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屋数间。”(吴文英《鹧鸪天·化度寺》)这是一首羁旅怀乡的诗,其中尤以“乡梦窄,水天宽”句写得好,好在哪里?主要好在“窄”这个形容词用得好。“窄”原意为空间促狭,词中用来表现做梦的时间短促,以空间词状写时间,使“窄”具有了时空感;又以乡梦的“窄”与下句水天的“宽”相对照,呈见了天长水远的浓浓思乡之情而损折乡旅短梦的惆怅,彰显了思乡不见乡的悲凄。二要注意活用变形的动词、形容词。“诗有别语”,诗歌常用活用变形的方法来炼句炼意。当然,这主要体现在最富有生气的动词与最具有感性的形容词的活用方面。例如:“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王维《过香积寺》)第三联两句诗堪称名句,其名就名在这两句诗中的“咽”字与“冷”字用得好。在诗句中,“咽”为动词作使动用,“冷”为形容词作使动用。这两句诗的意思为:“山间的流泉流经危石,危石的阻遏使流泉发出呜呜咽咽的哭声;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因山林的阴暗使之显得特别阴冷。”“咽”、“冷”的活用变形,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写出了香积寺山中的幽僻和冷寂。三是要注意动词与形容词的拟人用法。动词、形容词的拟人使用能把客观事物情意化,把自然事物人格化。例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羌笛”“怨”“杨柳”,用“怨”架起“羌笛”与“杨柳”,既写出了曲中之情,又剖露了吹笛人之心。动词是最传神的,动词锤炼得好,可使形立于纸上,可使意活在字间。又如:“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蝶恋花·咏梅》)用形容词“俏”来形容梅花,不仅形象地再现了梅花的妍丽、梅花怒放的情景,而且还浸淫着作者的深切情意,蕴含着作者面对艰难坎坷的不屈精神。四是要注意动词和形容词的叠用。例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声声慢》写主人公亡国破家丧夫的凄痛。起头三句用七组叠字构成,可谓匠心独运。“寻寻觅觅”为动词叠用。叠用“寻觅”,形象地刻画出了东张西望、不断寻找、若有所失的彷徨情态,刻画出了情无所依、精神恍惚、百无聊赖的精神心绪。“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形容词叠用。叠用“冷清”,渲染了环境的凄凉,点染出心情的悲伤;“凄惨戚”叠用,则把冷清与悲伤的情境和心境推向极致。品读这七个叠词,使我们感到有一种孤寂清冷侵袭着肌肤,有一种凄凉悲伤簇拥着心头。七个叠词的使用,还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张建杰,男,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南京。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