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个性化作文的生成过程

作者:施向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针对语文教学现状,顺应时代发展,为推进素质教育而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也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训练,均应该坚持走个性化之路,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自由发展的环境中成长为个性特色鲜明的人才。
  “个性化”是指学生个性在作文过程中贯串始终的具体体现。个性化作文,是学生对生活的一种个性化体验、积累、思考与表达。笔者通过自己的个性化作文教学实践,来剖析学生个性化作文的生成过程。
  
  一、在个性化体验中摄取信息
  
  作文来源于生活。学生从生活中广泛摄取信息是学生作文的基础需要。只有从自己的命运和遭遇出发来感受生活,才有可能获取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才有可能写出交织着自己情感、个性和对命运理解的生活作文。因此,在指导学生广泛摄取信息的过程中要充分强调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一)在观察体验中摄取信息
  观察体验是摄取信息最有效的一条渠道。对留心观察到的现象要用心体味思考,细心分析、比较、判断,以获取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观察体验—般分两个层次:
  1、“感官”观察。在生活中学生要做一个善于现察的“有心人”,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感知器官,用敏锐的触角去留心周围的事物,捕捉生活的点点滴滴,使写作与生活紧密融合起来。
  2、“情感”观察。培养学生带着感情去观察很有必要,因为这样才能达到古人所说的“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境界。只有这种情感观察,学生才会写出有着自己独特视角的个性化作文。
  (二)在随机体验中摄取信息
  个性化体验往往有着随机性的特征。学生对一些外部信息常常在随机的情境中得到开悟,而不是靠预定的传授教启。这里面的随机成分如果被理性成分所代替,就会渗透到人的思想与创造。如何使理性成分代替这种随机成分,可以通过以下三条渠道:
  1、调查体验。生活中有许多随机出现的信息,虽然学生有体验的需要,但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对许多事物尚不熟悉,特别是一些历史材料,他们所知甚少,这就要靠学生自主去调查来摄取相关信息,在访问调查中达到体验的目的。
  2、视听体验。学生可以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有选择地观看电影和电视节目等视听媒体,获取随机信息。有许多电视节目对学生获取随机信息是非常有益的,如焦点访谈、东方时空、实话实说、新闻联播、动物世界等等,学生经常收看,随机体验的机会增多,摄取的随机信息也就越多,就能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习作能力。
  3、网络体验。随机体验最大的特点是随意性。在网络摄取时学生要学会在网络检索中获取随机信息的方法。如你对宝岛台湾感兴趣,你就可以在网上周游浏览,任意在网点上移动,寻找所需信息。有兴致的话还可以通过下载文档扩充信息单元,再通过复制、添加、处理,附上自己的观点,编辑出介绍宝岛台湾的成果材料。
  (三)在超语言体验中摄取信息
  个性化体验的另一特性是超语言。所谓超语言,简单地说就是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清楚。对外部许多信息的确只能“意会”。但是这种个性化体验的超语言性质,又离不开语言。语言文字是这种体验的“图式化外观”。如学生进行听音乐想象作文。学生欣赏音乐后,对音乐的理解与体验可能各不一样,又带有一定的模糊性。这种超语言的个性体验,学生可以通过想象与创造,把这种个性体验的结果用富有个性的作文这种“图式化外观”来表现。
  
  二、在个性化积累中储存信息
  
  指导学生在个性化体验中摄取信息,目的就在于储存,便于提取使用。盲目、重复、机械的积累是死积累、笨积累。这样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变为死读书的“呆子”,又不利于知识的建构,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得不到培养。今天的积累应该突破仅是语文知识的广博和坚实这一习惯性认识,要更新语文积累的观念、视野和方法,应该是语文素养的全面积累。教师在学生个性化积累中应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在积累过程中得到张扬。生活中个性化的素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形成个性化积累,体验个性化积累的过程。
  (一)个性化的读诵积累
  阅读和背诵是积累语言信息的一种方法。但在读诵积累中,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差异。有的学生对科普读物类文章感兴趣,凡事总喜欢问为什么,就可以引导他们多看一些科普读物;一些学生对故事特别喜爱,就可以向他们介绍一些童话名著;一些学生写作水平较佳,可以向他们推荐一些中外名著,让他们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有些学生喜欢博大精深、脍炙人口的古诗文、名散文,就可以引导学生坚持诵背古诗文或现代名散文,陶冶他们的性情,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使他们写起文章来有话说,并有独到见解。在读诵积累中还要尊重学生独特的读诵方法,不能强行规定,也不能放任自由,否则只能伤害学生的个性。
  (二)个性化的笔记积累
  作笔记是记录生活的一种方法,也是积累习作素材的方法,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笔记有以下两类:
  (1)观察日记。这是一种常用的、有效的储存信息的方式。观察日记分为:人物类、事件类、景物类、动物类、植物类等,学生可将随时随地观察到的人、事、景、物等分门别类地富有情感色彩地写在观察日记本上,以便作文时查阅参考。
  (2)听读笔记。摘记型的听读笔记可分为:经典口语、时尚广告、个性化数字语、时事趣闻、美词佳句、精美短文等。精美短文还可分为名胜古迹、名人趣谈等,并指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分类记在卡片上。
  (三)个性化的文档积累
  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的信息,可以通过整理归类建立学生个人的电脑文档,学生可以对文档进行综合分析构建新知识。个性化文档积累的基本过程可以为:(1)主题获取;(2)文档设计;(3)材料迭加;(4)编辑注释。
  
  三、在个性化思考中加工信息
  
  提取加工信息是学生习作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更应有“思”的加入。语言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训练语言与活跃思维是齐头并进的。不同的思维自然引出不同的表达,不同形式的表达训练同样能促进思维的形成。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促使学生在个性化思考中加工信息。
  1、广闻博览,杂谈评说。在引导学生广泛摄取信息、大量储存信息后,教师应着意营造交谈的氛围,促使学生在“思”中提取信息,在表达中活跃思维。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定期举行“小组信息发布会”等。
  2、专题评论,各抒己见。在集体中开展“每周一评”活动,即学生每周围绕一个主题或一种现象或行为进行专题评论。
  3、简说寓言,巧揭寓意。寓言大多结构简短,每一个浅显易懂的寓言故事都包蕴着启迪智慧的深刻哲理,在学生中坚持开展简说寓言、巧揭寓意活动,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
  
  四、在个性化表达中应用信息
  
  学生储存信息最终目的是为写好文章。教师要指导学生把他们储存的信息迁移到作文中去。师生应共同创设一个允许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建设宽松和谐的创新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放开胆量去写作文,要求说出真心话,描述真感觉,表达真性情。
  1.选题宽泛。以往作文一刀切的单一命题限制过死,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写作时处于被动接受的心理状态,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得不到激发。因此我们应尽力把命题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并提供给学生一些感兴趣的、富有时代气息的题材。这些学生喜闻乐见而又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写出的作文往往有真情实感,学生就会慢慢地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作文,品尝到写作的乐趣,从而将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审美情趣融入到作文中。
  2.体裁开放。诗歌、童话、寓言、微型小说等形式比较符合中学生的兴趣。进行这方面文体的写作训练,能提高表达真实情感的水平、培养童趣式遣词造句的水平。这对简单记叙文的教学大有裨益。所以,在学生少年时期学习诗歌、童话等体裁,不妨让他们随意模仿、自由创作,作为记叙文的补充。一旦没有太多的写作框框,学生就敢放胆说、敢放手写。
  3.内容求真。内容要真实就是学生要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从“积蓄”中选取那些真实、具体、新颖、典型的材料,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写《我的爸爸》,在写作中学生大多会写爸爸好的特点,这样写当然不错。但也有可能学生写他不喜欢爸爸的原因。这位学生的思维与众不同,有独创的个性,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心话,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更应得到赞赏。
  4.语言个性。我们应该倡导学生怎么想就怎么写,怎么说就怎么写,把大量鲜活的口头语言引用到作文中去,学生习作才会流露出“孩子气”、“童稚语”,学生的个性才会展示无遗。我们还可以根据同一题材,引导学生用多种体裁进行表达。
  5.写法不定。文章有法而无定法,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可能已经积累了许多语言范式和表达方法,具备了自由选用的条件,所以在指导习作时不要规定文章的写法,应提倡独特新颖的构思,鼓励别出心裁的写作思路。
  施向军,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张家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