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让学生命题在语文备考中的意义

作者:唐海波




  在复习备考中,做练习成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内容。信息时代,各种教辅资料铺天盖地;网络中的各科试题应有尽有,随君挑选。有经验的老师都明白: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不能“捡到篮里的就是菜”。如果总是老师负责出题、改题,学生只能被动做题、纠正,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会不胜其烦,常常是“时间花了不少,能力没长多少”。我们何妨让学生自己命题?笔者认为,在语文备考中让学生命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可以加深对考纲的认识。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众所周知,语文高考复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主体阶段是逐点逐项讲授考纲,但由于点多面广,理论过于抽象,很多考生对考点的内涵、特征还是不甚明白,还有的考生经过几个月的复习后,竟然说不出考纲有哪些内容。而让学生来命题,效果就会截然不同:钻研考纲成为他们的内部需要,成为命好题的前提条件。拿现代文阅读来说,考纲列出了“三级九点”的考查要求,如果全靠老师来讲授,耗时大(至少需半月),效果差;如果让学生命制一篇现代文阅读试题,他就会兴致勃勃地先弄清考点“筛选整合”“推断想象”“鉴赏评价”的含义,再全神贯注地读懂文章,然后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地推敲、设疑布阵,最后还神色庄严地制定出评分标准。几个月下来,考生对考纲烂熟于心,理解得既准确又深刻。
  第二、可以让考生透彻掌握做题的方法、技巧。
  复习备考中,老师们都不厌其详地向学生们介绍一招一式的做题方法,唯恐挂一漏万,但一则学生未必记得住,二则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只停留在表面的感知阶段,未必明白操作要领。陶行知提出的“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做中学,学中做”是很有道理的。比如压缩语段,老师总结出解题步骤为一读二划三筛选四取舍五组织,技巧为删繁就简,留主舍次,撮要摘精。但很多学生对此一脸茫然。假如让学生去挑选材料,命制压缩题,并且让他们制定答案,只需要半小时他们就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又如文言文翻译,尽管老师反复强调先不忙于动笔,须回到原文,利用上下文定其大意,尽管老师总结出翻译失误的种种表现,准确翻译的各种技巧,尽管老师强调翻译是“踩点给分”,须先识别设题陷阱——得分点,再集中精力攻克之,但全不管用,学生依然我行我素,白白丢分。假如让学生自己来命翻译题,他们就会对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文语法熟悉掌握,因为这样才挑得出值得翻译的句子。
  第三、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备考复习。
  语文知识浩如烟海、包罗万象,于是有的考生认为语文复习白费工夫,还不如去攻数理化见效;也有的考生很焦急,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追求大而全,多多益善,这两种做法的结果不得而知。无数经验证明,备考中得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白你该做的”,才会事半功倍。而让学生命题,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及时弥补漏洞,自觉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老师要注意搜集分析学生在命题中暴露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有侧重地给学生铺路搭桥。如学生命制古诗鉴赏题难度较大,此时教师就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期待心理,因势利导,从古诗词常写内容、常用技巧、风格流派、意象意境等角度有选择性地讲解,学生就会爱听、乐听,听有所获了。
  第四、符合新课标的理念,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新课标提出要大力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要改变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三个中心”主义,主张学生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而不是观众。让学生命题的做法就完全符合这样的特点。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地研究考试,驾驭考试,成为考试的主人,而不是奴隶;主动地完善自己,而不是被动地等待灌输。
  新课标的总目标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强调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考的压力常常让我们只关注尖子生的成绩,只关注讲过的知识学生是否记住了,做过的题是否掌握了。让学生命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个体差异存在的事实。命题是项综合运用知识大胆创新的极富挑战性的学习,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一道好题的出炉,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尽情挥洒才情呕心沥血潜心创造。这就要求学生扩大知识视野,加强课外阅读,提高简洁明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的信心。
  夸美纽斯说“要燃起学生的求知渴望和学习的热情”,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高三被人誉为“高山”,面对书山题海,学生苦不堪言,做题是迫不得已的炼狱生活。所以,想办法培养考生的学习兴趣更是非常重要极有意义的事。让学生命题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要知道:题永远是无法穷尽的,但考点是有规定的,题型是有限的。让考生运用考点提出问题比记住考点解决问题要主动得多,学生肯定会因新奇而有趣,进而对备考增强信心,因为他们懂得了神秘的高考题的来龙去脉。
  总之,尝试让学生命题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主动钻研,积极参与教学,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并不断磨练自己,从而提高备考的效率。
  唐海波,中学语文教师,现居广东韶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