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成语的辨析与运用

作者:高久云




  成语是一种表意凝固、结构稳定的语言现象,是汉民族长期约定俗成的定型化的短语。它言简意赅,音律和谐,声调抑扬顿挫。记,朗朗上口;用,能增强修辞效果。人们在交流中喜欢运用它,因此,它一直受到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成为高考的必考内容。
  高考对成语的考查是强调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的正确选用。因此,命题者在考试中往往会给成语题目设置很多干扰。复习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正确理解成语的意义
  
  成语由于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整体性、稳定性比较明显,特定的对象,合适的范围,褒贬色彩等等都是比较确定的,不能随便乱用。学习时需要识记大量的成语,注意其来源,弄请成语的含义。这是正确运用、准确辨析成语的基础。
  例1、不刊之论。汉·扬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现在指不能改动或者不可磨灭的言论。经常被人误为不能刊登的文字。
  例2、21世纪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巨龙腾飞,河东狮吼指日可待。——“河东狮吼”专用来嘲笑怕老婆的男子。宋朝苏轼写诗开玩笑说一个叫龙丘的先生怕老婆“谈空说有也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仗落手心茫然”。河东狮子,指龙丘的老婆河东人。
  例3、蠢蠢欲动。自从中国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规以来,不少外商蠢蠢欲动,纷纷来中国投资。——“蠢蠢欲动”是个贬义词,不能用在中性或者褒义的内容里面。
  例4、久假不归。很容易让人理解为长期请假不归,其实指长期借用,不归还。
  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准确理解其含义,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例5、对于房价在全国略胜一筹的北京来说,经济适用房的低价位无疑对工薪阶层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稍微好一些。不用于价格高低的比较。
  例6、要是老百姓饭都吃不上,当政者却自吹自擂,这无疑是桀犬吠尧式的愚民政策。——“桀犬吠尧”指坏人的狗咬好人,比喻走狗一心为主子效劳,攻击好人。
  例7、我家近旁新开设了一间连锁店,货架上各种日用品济济一堂,品类齐全,货美价廉,很受顾客欢迎。——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不能形容一般人多,更不能形容商品。
  
  二、仔细分清成语的色彩
  
  成语是语言单位,有语体色彩,也有感情色彩。高考注重了这一方面的考查,考生要多记这类成语。如:
  半斤八两——平分秋色;处心积虑——殚精竭虑;无微不至——无所不至;
  侃侃而谈——夸夸其谈;不负重望——不孚重望;无与伦比——登峰造极——无以复加。
  这些成语在某个意义方面有相同之处,如果不注意分辨,极容易出错。语体色彩容易区分,感情色彩方面则复杂得多。
  例9、为了流动红旗在我们班永驻,老师和同学们脑汁绞尽,挖空心思想办法。——此处宜用“想方设法”。
  例10、我们班运动会总分名列全校第一,同学们个个弹冠相庆,欢呼胜利。——“弹冠相庆”指弹去帽子上的尘土贺喜。原指两人志趣相投,一人做了官,另一人作好了被引荐的准备。后指坏人准备上台。此处宜用“欢呼雀跃”。
  例11、几年不见,他竟发表了那么多作品,简直令人侧目而视。——“侧目而视”指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此处宜用“刮目相看”。
  还有一部分成语在一定的环境中带有不同的色彩,我们称之为“中性成语”。
  例12、按部就班,A、指写文章时结构安排得当,选词造句符合规范(褒义)。B、做事按照一定条理,遵循一定程序(中性)。
  例13、东山再起,A、比喻失势后重新得势(正用)B、下台后再重新任职,重新得势(反用)。
  例14、独来独往,A、指行动自由不受约束(多含贬义)。B、单独来往(中性)。
  
  三、辨识成语在句子中的位置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选用成语要能够与原句内容,原句的句子成分和谐搭配,成为一个整体。否则,即使成语的意义、色彩等都不错,也会出现成分之间的搭配不当、前后顺序不当、语义重复等错误。
  例15、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文坛上已经生机勃勃地出现了喜人的景象。——“生机勃勃”宜用在“出现”的后面作“景象”的定语。
  例16、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是责无旁贷的共产党员的神圣义务。——“责无旁贷”应放在“共产党员的”之后。
  例17、今天真累,疲惫的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一群全神贯注的学生正在听我讲课。——“全神贯注”应放在“听”的前面。
  例18、由于一个偶然的机遇,我却不期而遇地晤见了鲁迅先生。——“不期而遇”与“晤见”重复。
  例19、丈夫工资比妻子的少,难免心里感到自惭形秽。——“自惭形秽”与“心里感到”重复。
  辨识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是否恰当,要把握成语的“语性”。成语在使用上相当于一个实词,其用法也和实词一样:词性不同,用法也不同。一个词语的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
  例20、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把“对”改为“把”或者把“置之度外”改为“置若罔闻”。
  这样的词还有:“司空见惯”“耳濡目染”“等量齐观”“忍俊不禁”不能带宾语;“同心同德”“深思熟虑”不能作修饰语:“望其项背”“善罢甘休”“同日而语”“无时无刻”“一概而论”多用于否定句中。
  
  四、不忽视创造性使用
  
  成语的意义是相对固定的,随着语言形式的新发展,人们选用成语时也有相对的加工改造,使成语自然的有机的融入新的语言情景之中,使句子新颖,活泼。为了产生幽默、风趣、诙谐的效果,说话者切合说话时的情境,临时放弃该成语的原本内涵,灵活改变成语的用法,更加准确、鲜明、生动地交流思想,收到更好的修辞效果。这种用法可以称之为成语的“转用”“曲解”。一般情况下,有调侃、风趣、幽默的色彩。
  当代著名作家,被称为“鬼才”的魏明伦就创造过这样的一个典型。别人问他:“你的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他回答说:“我的秘诀是:1、喜新厌旧;2、得寸进尺;3、见利忘义;4、无法无天。”接着他解释说:“1、是创新不守旧;2、是不满足于已经取得成绩,永远向更高的目标努力;3、是眼中有利于时代,有利于观众的追求,没有僵化、陈腐的教条;4、不受陈旧的条框束缚,大胆突破,勇于创新。”
  我们不能否认这四个反用的贬义成语,它表意明确,又有意趣。
  创造性运用成语不止于词语的色彩方面,还表现在对成语意义的引申、比喻;其结构的改换,扩充、易序、易字、重新标点、压缩;对其字、音、形的借用。严格的说,这些成语的运用,是破坏了成语的凝固性、整体性,但是它却恰到好处的点化了成语,赋予成语全新的意义,不能算错用。
  看下面的几个句子:
  例21、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线,眉毛高高在上,眼睛彼此远得要害相思病。
  例22、孙小姐说,政治系教授在开会,满屋子的烟。方鸿渐笑道:“政治家在一起,当然是乌烟瘴气。”
  例23、谁出的钱多,谁就当董事长,这种论资排辈的做法,大家都可以接受。
  例24、一般说毒蛇并不会主动追袭咬人,绝大多数的毒蛇见了人反而害怕逃走。因此,在丛林或草丛中行走时,采用“打草惊蛇”的办法,对于避免毒蛇的危害,可以收到很大的效果。
  创造性运用成语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成语的结构形式发生了改变,而意义改变或者不改变,这种形式比较容易辨析。二是形式不改变而意义有较大改变。这种形式容易迷惑学生,多数情况是运用正确而学生按照常规判断为错误。根据试题设置的句子分析,这类情况可分为:
  第一、利用成语的谐音
  我这里所说的谐音成语,并不是指利用成语谐音做广告,如,“默默无闻(蚊)”、“刻(咳)不容缓”、根据特定语境要求,借用成语谐音,赋予成语临时义,如果用得恰到好处,就会横生妙趣。
  例24:在当年的“天安门广场事件”中,曾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被改动得十分精彩的成语:“项庄舞剑,意在周公”。——好一个“意在周公”!这个“周公”指的就是周恩来总理。
  例25:以工代赈的项目是疏浚苏州城里的小河浜,这个工作很辛苦,但也很有意义。旧社会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污泥浊水,我们要把浊水变清流,使这个东方的威尼斯变得名副其实。
  ——句中的“污泥浊水”一语双关,既指河浜中的污泥、浊水,又比喻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切落后、腐朽和反动的东西。
  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只要有适当的语言环境,活用成语可以起到幽默风趣又生动形象的效果。
  第二,利用成语的本义及比喻义
  在成语使用过程中,人们已经不常用本义,而习惯了用成语的引申、比喻意义,如果回到本意,它使语句显得别致而且意味深长,达到一语双关、耐人寻味的效果。
  例26:这里有一个很大的溶洞,从里面不断往外传来凉风,这真是“空穴来风”呀!
  例27:在一个座谈会上,有几位同志为鬼戏鸣不平,说是神戏上演了,所谓妖也上舞台了,惟独鬼戏未见登场。一位同志脱口而出:“这叫作神出鬼没。”
  例28:然而祸不单行,掉在井里的时候,上面又偏来了一块大石头,这真是“落井下石”。
  例29: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成语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中国成语大词典》收集成语为18000条。中学生要从初一,甚至小学就开始积累,多记诵,勤总结,寻找规律性。这样,辨析准确了,运用时就能够得心应手,不至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高久云,女,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宣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