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如何引导中学生进行经典阅读
作者:金 进
金:陈教授,您好!我是金进,现在是《语文教学与研究》特约编辑。今天很高兴能再次见到您,想借这个机会跟您聊聊中学语文教育方面的一些问题。
陈:好的。
金:最近,我和一位中学语文教师聊天,她向我提了一个问题,问题是“现在快餐文化大量充斥学生书桌,而我们传统的经典被束之高阁”,现在我想请您给这位中学老师解答一下,您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陈:这个要从两方面来看,首先是我们所处的时代与过去不同了,这个时代总是在不断求新求变。文化也不例外。当下的文化在这种求新求变的潮流下,慢慢演变成了一种文化消费主义的模式,文化产品把自己的目标,定位在市场销量上,因此不断追求时尚化,以求最大的读者受众和商业利润。在上面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很快会牵引出另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时下流行的快餐文化的问题?文化事业的发展,包括印刷技术的提高、因特网的普及,使得文化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人们普遍感到阅读信息的爆炸式膨胀。面对不可计数的文化信息,人们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的不够用,也变得没有那么多耐性了,阅读信息的过程也变得越来越快速,越来越简单,很多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一些浮光掠影的东西,其中的思考过程减少了。
在阅读中,快餐文化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它在给学生带来阅读便利之外,也带来了一种阅读的功利性。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尝试这样解决:一是在学校里,我们还是要注意加强对作品和相关语文知识背景的介绍与分析,在课堂上加强学生对所授文化的“历史感觉”的培养。第二现在的中学教育,我觉得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一种“平常心态”——让学生以学校知识为主,对快餐文化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这种心态应该在中学里好好培养,这种心态的培养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的合作与努力。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学语文界应该担当起自己应尽的这份责任,引导学生阅读,这是一个关系下一代成长的问题。
金:那您对中学教师具体的操作方面有些什么好的建议吗?
陈:眼下的应试教育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这就使得学生对文学艺术,尤其文学经典缺乏一种更持续的、更平和的和更深入的关注。中学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一些“有品位”的文学作品。就我所知,目前在北京的一些中学里,他们都在调整课程设置,一些中学语文教师还是非常注意对学生课内外阅读进行引导的。他们所作的工作,主要是为学生去鉴别和分析快餐文化,不让学生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又不放松学生对经典的阅读,积极引导他们有目的地去阅读传统经典作品。推荐给学生阅读书目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儿子所在的中学就是这样做的。
金:我们刚才谈到了一个应试教育的问题。应试教育现在备受诟病,但体制的改变是非常不易的。
陈:教育的改革最终还是一个改变应试教育体制的问题。有些问题如果体制不改变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应试教育它把学生的时间全部都占尽了,然后一切都是以考试的方式来展开。如果填鸭式的教学、肢解式的知识传授继续占领中学课堂,就很难有比较好的、比较厚重的文化传承的教育。
金:北京的中学教育体制,根据您的了解,各方面想过什么大的动作和改变?
陈:根据我的了解,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小的变化是有的,但是总的应试教育体制不改变,这一切都是很难的,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文学教育都要打个折扣的。
金:在应试的压力下,现在中学教师没多少时间去阅读一些经典,或者说去看一些书。那您说,这种情况在中学很普遍了,您对中学教师没有时间去看书充电有什么看法?
陈:这一点我对他们是非常理解的。中学教师课程任务过重,除了课堂教学,他们还要批改大量的作业,这些都让他们没有多少时间花在阅读更多的书籍上。更重要的是,应试教育的压力也迫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怎么抓考试上。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我们的中学教师辛苦一点:一方面要顾考试的排名、学生的状况;另一方面,要保持对当下文学状况的了解,为我们的中学生提供好的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形成好的阅读习惯和文学素养。
金:那您认为对在校的中学生来讲,课外阅读有没有其他的途径来拓展呢?
陈:阅读视野拓展的问题,更需要我们的中学中有一个系统的文学教育的体系,这是很重要的。目前全国的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希望在编排教材的时候,能选入更多的好作品,先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能阅读到经典或优秀的文学作品。
金:说到底,还是一个体制的问题?
陈:对的,这个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通过体制。其实,我们的体制是很有力量,很强大的。我们必须依靠通过强大的体制去改变我们现有的不合理的体制。换句话说,只要我们的体制变得理性化了,我们才可以去把这一些问题做好,我们的中学教育的质量也就顺杆而上了。
金:现在中学教材的编写都是一种招标式的,您对这方面有些什么见解?
陈:我觉得大学教师应该参与中学教材的编写,但我还是觉得不改变应试教育的体制,还是没有其他的办法。因为,教育体制不改变,无论是中学教师还是大学教师,他们的编写理念很难串在教材的编写之中,很有可能在与旧的体制的碰撞中,丧失了自己本来很成熟很坚守的思想。现在我们北京大学中文系有一个语文研究所,系主任温儒敏老师亲自挂帅,他倒有一整套关于这方面的想法。前年我们系跟人民教育出版社合编高中语文教材,现在正在五个省市试行,同时还编写了大量的选修课本。
金:说起北京大学,我想起了钱理群老师去南京师范大学附中讲课这件事情。
陈:这个行为是非常可贵的,钱理群老师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据我的了解,他讲课的效果非常的好。钱老师是一个非常真诚的人,这种精神很难得,我觉得他能够这样做也给我们作出了一个榜样。从我们聊的话题来讲,钱老师的这种个人行为是很难改变整个的教育体制的。不过,只要在做,多多少少有点用,能够起一个社会示范的作用。
金:我们都知道,北京大学是文科的重镇,中文系每年都把全国各省高考前十名招收到自己麾下。您在您的教学中,对这些从应试教育体制下孕育出来的学生感觉怎么样?
陈:大一的新生我没有带过,我带过大二的学生。我觉得这些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各方面的素质都是很不错的,他们一般很快就对大学的氛围适应了,并不是所谓的“高分低能”。我认为能够经过应试教育,他还是很优秀的。毕竟这么多年,应试教育还是留下了一套东西,这套东西虽然弊病很多,但还是有着一定的合理性。
金:您是怎么看待郭敬明、韩寒、张悦然这些“80后”作家的?他们很多都是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就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
陈:现在写作越来越年轻化,当代文学也越来越年轻化,这也跟我们当下的消费时尚文化相关。我觉得对这样的现象,你鼓励也好,当然,这也不需要你去鼓励,它自然会生长。我个人认为,他们的写作有他们的可贵的一面,因为由同龄人来阅读同龄人的东西,能够找到他们自己的成长经验,这是很可贵的地方。
金:您能粗略地给我们中学生谈谈您对他们个人创作的看法吗?
陈:我觉得安妮宝贝的早年小说写得很好,还有张悦然,最近她还出了一本《十爱》,很有灵气。我觉得他们的文学作品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出手就能写成这样,是非常难得的。韩寒的小说我读得少一点,听说去年出了一本小说,我了解了一下,评价还是很不错的。其他的少年作家我没来得及阅读。
金:您认为这些少年成名的作家和作品中什么东西是最有价值的呢?
陈:他们的价值就在于这些年轻的而且是同代人形成的创作潮流,可以提起他们一代人对文学作品阅读的兴趣,对纸质媒体,如传统文学依然保持一种热情和关注。他们存在的正面意义还是更大些的,我们要包容和引导他们,不能对他们漠视。实际上,漠视是不可能的,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
金:这里我们要涉及到一个更大的问题了,那就是中学生应该怎样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这个问题有点大,陈老师您可以稍微谈谈吗?
陈:审美能力应该是多方面的,这个话题还是转到我们开头谈到的应试教育问题,我觉得应试教育还是要改变一下,比如说数理化的分量能降低一点,加大文学艺术方面的选修课,我觉得通过这一套改变了之后的教育制度可以改变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金:今天很高兴跟陈老师聊了这么多话题。希望有更多的机会与陈老师就中学语文界的问题进行交流。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陈:以后有机会再聊。我也会更深一步地去了解中学语文界,关注教育的问题。
金进,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现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