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中考语文综合性试题的应考策略

作者:郭凤彩




  一、考点透视窗
  
   “新课标”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要“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主要考查点是从材料中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读懂并挖掘出材料的深层含义的能力,从材料中产生相似、相关联想,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综合性试题,就是将主题相关的若干材料放在一起,从规定角度进行理解探究、综合比较的阅读试题。这种题型具有材料的多样性、能力的综合性、答案的开放性等特点,着重考查学生思维的联想和创造能力,是在新课标教学理念指导下出现的一种新题型。
  
  二、中考例题选
  
  (2006年乌鲁木齐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各种媒体上经常可见“绯闻”一词,①许多人甚至一些著名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都把“绯”读为“fěi”,其实“绯”的正确读音是“fēi”。
  材料二:②有人对某中学高二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全班共45人,其中39人认为“绯闻”的“绯”读“fěi”,6人认为读“fēi”;前者还认为“绯”是多音字,在“绯闻”中读“fěi”,在“绯红”中则应读“fēi”。
  材料三:调查结果还显示,③学生对“绯闻”的认知来自平时收看电视、网络及广播的娱乐节目,而“绯红”一词则是通过正式的课堂学习获得的。
  材料四: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绯闻”一词常被误写成“诽闻”。如④“编造同事诽闻被判3000元。”(注:“诽”读“fěi”,意思是说别人的坏话。)
  (1)从第二则材料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绯”字读错的原因有几条?
  (3)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纠正这种错误?
  (4)在上述材料的画横线句中还有两处语病,请指出错处序号并改正。
  分析:这道题题型新颖,既有对材料理解领悟能力的考查,也有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体会的能力要求。同时,还要求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具体答题时可从以下三方面思考:
  1、审准题干,揣摩命题意图。题目要求联系四则材料和社会现实谈感悟,不能只抓住其中一则材料谈。若不符合题干要求,就会失分。
  2、把握要点,提炼材料主旨。通过认真阅读思考,读懂并细心筛选出材料给出的几点原因,联系生活实际提出合理建议。(原因可概括为:①受多数人和媒体误读的影响。②受“诽”词义和读音的影响。)
  3、联想拓展,归纳整合答案。做题时思维要活跃,善于从材料中产生相似联想、相关联想,联系社会现实的相关问题,提出合理建议:①注意语文学习的课内外结合、书本与实践结合。②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传媒从业人员的语文素养。
  
  三、中考风向标
  
  试题覆盖面更广,涉及知识点更多。综合性试题涵盖了传统意义上语文实际运用的知识,如拟标题、改病文、写短语、谈看法等。在涉及简明、连贯、得体的基础上,强调了对若干材料的分析与整合能力,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现实中的热点或焦点问题,作周密思考,有的放矢的作答,体现出极强的综合性。它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2006年中考试题看,2007年将涌出更多新的考题形式。如(1)撰写物语;(2)撰写网络论坛的网友感言或留言点评;(3)拟写串词;(4)名著阅读推荐的整合与表达;(5)编写校园魔鬼词典;(6)拟写环保忠告等。
  
  四、应考方法贴
  
  (一)同中求异法
  从几则材料的共同点出发,可以探究出结论,但往往缺乏深度。我们若能从中寻求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就能挖掘得深,得出精确的结论。
  如:阅读下列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 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
  材料二 恩格斯21岁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
  材料三 列宁17岁开始革命活动。
  材料四 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
  材料五 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分析:这5则材料的共同点是讲伟人在事业上的成就。第1-4则材料有一个共性,即伟人在年轻时代就出成果,材料5却不同。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年轻时代是成就事业的黄金时代,但年龄不是唯一条件,关键是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如果不关注材料的差异性而得出“伟人都在年轻时代就取得突出的成就”,这个结论就不够精确了。
  (二)异中求同法
  看似不同的材料,往往本质相同。对于多个材料,要仔细分析比较,力求寻找材料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归纳出准确的结论。
  如: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说出“草根化研究”的含义。
  材料一 草根研究法是指国外证券行业的机构派出调研人员,长期亲临上市公司,对其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实地调研的一种方法。例如,要了解汽车行业上市公司的情况,便会派若干人员在大多汽车销售点进行长达一两个月的蹲点,了解和统计销量情况,哪种品牌哪种型号热销,据此找出该热销产品的生产商,对其投资价值进行研究进而指导自我投资行为。
  材料二 草根,虽然很平凡、很普通,但给点雨水就成活,给点阳光就灿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生长力。
  材料三 易中天:我喜欢南京人的大萝卜性格。一个城市,它的人居然能够把自己定位为“大萝卜”,我觉得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曾经有媒体问我,说我在《百家讲坛》的风格是否可以定位史学?我说我还没有想好。到南京之后,我突然来了一个灵感,我觉得可以定位为“萝卜史学”。为什么说是萝卜呢?因为第一它是“草根”啊。我就是草根学者,我讲的东西恰恰有草根性。第二,萝卜,它有益。三个萝卜抵一个人参,萝卜是有益的,健康的。第三,萝卜的特点是生熟、荤素皆可吃。这个也符合我在《百家讲坛》讲史学的特点,就是雅俗共赏,少长咸宜。
  分析:以上3则材料从形式上看是不同的,但共同点是:深入实际、有健康的活力。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草根化研究”是指研究人员深入实践第一线,对平凡、普通的事物进行细致的研究,且研究结果最具说服力,最有研究价值。
  (三)由已知到未知
  即由所给的几则材料,或从结果中找原因,或从不同的现象中抓关键、推结果,运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联系生活情境,探究材料所蕴涵的意义。
  如:在一些重大的比赛中好多选手被称为“无冕之王”,如韩国乒乓国手金泽珠、俄罗斯体操选手涅莫夫、历届足球世界杯赛上的荷兰队。请根据以下材料说说“无冕之王”的内涵。
  材料一 在上海世乒赛上,我们又见到了那个已经做了教练的金泽珠,解说员说他是个拼命三郎,比赛时不管落后多少从不放弃,可能是命运捉弄他,他赢过世界上任何一名高水平运动员,可没有获得过奥运会、世乒赛和世界杯的冠军。
  材料二 涅莫夫在雅典奥运会上征服了观众却没有“征服”黑哨。观众为他鸣不平,直接影响了后面美国队的选手比赛,他大度地起来平息观众。人们都说他赢得了比金牌更重要的东西。在观众的心目中他早已是冠军。
  材料三 有人说看荷兰队踢球,你看到的永远都是进攻,他们不会为了获得比赛的胜利而一味防守,他们永远进取。他们给观众带来的是享受足球而非功利足球。
  分析:首先应该看到这三则材料中的人或团队都没有取得冠军;其次,材料中的他们靠的是精神、毅力、拼搏、进取、大度等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王者。据此,我们可以说,“无冕之王”是指虽然没有获得冠军,但却靠永不放弃的精神、永远进取的品质、豁达大度的气质赢得人们的尊重和认可的人。
  总之,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学会关注社会、关注科学,学会从生活中感受、领悟、积累,以不断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因为语文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要努力养成语文专业的敏感性,既要注重课内语文的学习,又要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并力求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去思考、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这样,在考场上,同学们就能将思维带到对往日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生活的回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考试而造成的心理紧张。
  此外,还要把握题型(尤其是全新题型)的特点及变化规律,明确解答方法。如解答文段信息类题,应迅速浏览所给文段,获得整体印象,然后准确把握题干指令,有针对性的锁定答题范围,并提炼出相关信息。
  最后,要学会综合思考,辩证分析,规范表达。答题时,要在再现生活情境的基础上,结合题干作深入细致的思考,找准答题的切入点,用规范的语言有条理地作答。
  郭凤彩,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