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试卷讲评课如何实现高效
作者:徐宏寿
第一种情形的弊端是耗时多,收效低,参与面少——对尖子生来说几乎是白费光阴,成绩中等的学生往往感慨“想知道的内容,老师一带而过;不需要评析的内容,老师讲得不厌其烦”;成绩偏差的学生呢,依旧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第二种情形表面看似乎“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了学生自我消化、自我反思的权力和机会”,细细分析之后我们会发现,其实不然。学生对某道题目的解答错误,除了常说的“粗心”之外,应该是有其知识疏漏、方法不当或思维欠缺等原因的。从这一点上说开去并作追踪分析,我们常常发觉同一种错误在同一个学生身上有时是反复呈现并“根深蒂固”的!“学生先行订正,然后教师对测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错误作评析和纠正”的做法对自觉性高、成绩好的尖子生比较适用,却不利于面向大多数存在“知识疏漏、方法不当或思维欠缺”的中等偏下者。其结果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错误在教师讲解之后,不懂的依然不懂,错误的依然错误,即使懂了,也常常被人们戏言为“一讲就懂,一懂就做,一做还错”。有鉴于此,笔者以为试卷讲评课大致可以采用如下做法:
1.学情评点。上课伊始,教师可以从命题意图、试卷特点(题型、难度、知识点能力点分布)、学生得失分情况等角度作简要评价,以求“心中有数,目中有人”——学情评点的过程,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一方面可以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关注(肯定、鼓励、鞭策和提醒)。
2.典型呈现。一般而言,学生对题目的解答总是遵循一定思路的,只是有的思路明晰,有的思路混乱罢了。让学生自己说出或写出他们的解题思路、方法、答案之后,明晰的会给他人以“豁然开朗”之感,混乱的可使他人引以为戒。
3.方法评析。试卷讲评中,学生正确的答案未必是最好的答案,唯一的答案,学生错误的答案常常暴露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而且,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即使是错误的答案,也未必没有可圈可点之处。因此,教师适时的有针对性的分析、补充、纠正和点拨便显得异常重要。比如“说出漫画的含意”这类题目,有些学生仅仅停留在“介绍画面”的认识层面上,有些学生的答题方向是对了,但答案老是处于游离状态,缺少对画面隐含寓意的深层挖掘。教师不妨从这样两方面作方法指导:一是将画面解读程序界定为“三看一想”(看形象、看文字、看标题、想现实),二是明确答题角度,规范答题语言,以“这幅漫画告诉(告诫、颂扬、呼吁、批评、揭露)我们……”的句式概括含意,引导学生答有框架,写有“抓手”。再比如“仿例造句”的题型,学生造句时常有的缺陷是机械、呆板、不合语境,教师可以用“形似、神似”的尺度作精要的指点:形似,意即句式、修辞、修饰语等的相似;神似,意即例句、仿句在取材、意境、情感等方面尽可能的趋于一致……有的放矢,讲懂讲透,这是试卷讲评课必须遵循的原则。
4.规律总结。就测试来说,考查点是相对稳定的,而命题人却可以随意变化题意、角度,在设计题目的条件、问题的设问方式上推陈出新,让应试者眼花缭乱,防不胜防。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是科学而规范的测试题就一定有章法可循。对这样一个环节,笔者通常是让尖子生来完成的——规律总结与做题不同,语文做题可以凭语感,而归纳则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因此,尖子生作总结归纳,一方面既避免了他们“无事可做”的状态,又可以让他们暴露问题;另一方面既调动了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又可以让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5.巩固训练。情境总是变换不息的,由于思维定势而造成的解答错误,学生是否会在教师的讲评之后就“烟消云散”呢?一般而言,拥有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立竿见影”之法的学生非常少见。比较实在而又比较理想的做法是“跟踪训练,强化应变能力”——在课堂上留出5分钟的时间,变式,延伸,发散,不仅可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懂了”“会了”,还可以验证“取鱼之法”是否真正到位。相当多的情况下,这样的训练既是解题方法与技巧的归纳小结,更是引发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拓展思维空间的有效途径!
总之,试卷讲评课和上新课一样,需要许多方法和技巧,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从多方面多角度备课,用高屋建瓴的手段指导学生把握规律,进而形成能力。“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只有授予学生真正的取鱼之法(“渔”),试卷讲评课才能上出味道,上出成效。
徐宏寿,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姜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