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把文本的课堂变为体验的课堂
作者:吴振华
一、寻找相近人物
文中的人物经过了作者的加工、提炼,进行了艺术处理,但终究来源于生活。即使像小说中虚构的人物,我们还是在生活中能找到其影子。在具体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之相近的人物,进行了角色感受、角色体验,从心灵深处体验文中人物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打通现实世界与文本世界之间的通道,使文中人物在学生的心中成为鲜活的形象。小说《台阶》中的父亲勤劳朴实、忠厚善良,他用辛劳的汗水维持家庭生计,而他的生活质量并不高,只希望自己家的台阶能高一些,为此耗尽了全部的力量。对学生来说,“父亲”这一形象可谓既熟悉又陌生。陌生的是要在生活中找到完全对应的人物是不可能的,熟悉的是在生活中类似“父亲”的人又不少。我要求学生举出身边一位相近的人物来。一位同学说:我爸爸平时省吃俭用、节衣缩食,那件灰色衬衣补了又补,至今穿着一双褪了色的黄军鞋。为了支撑贫穷的家,爸爸每天一清早带着一瓶白开水,骑着一辆生了锈的“老凤凰”去收购废品。回到家里常常已是夜幕降临。爸爸拖着疲惫的身子对我说:只要你读书有出息,我再苦再累也值得……说着说着,这位同学声音哽咽了,流下了伤心的眼泪。由于唤醒了生活体验,产生了联想,这位同学的内心深处被深深感染,取得了意想不到的阅读效果。
二、联系相似事例
只有经过体验,学生才能把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言语材料变为自己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自身的生命存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经历过、听到过、看到过文中类似的事例。教师要启发学生唤醒以往生活,强化心灵参与,让文中的事例与现实社会中的事例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接触、碰撞、交流,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并有可能超越文本。邹韬奋在《我的母亲》中说: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时候,母亲看见许多孩子玩灯热闹,便想起了我,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着我出去一饱眼福。这是一种多么真挚的母爱啊!一些同学读到此外闪烁着晶莹的泪花。我顺势说:“同学们,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纯洁的爱。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相似的事情呢?”只见一位同学站起来动情地说:“妈妈到阳台上晾衣服要经过我的房间。每当我入睡之后,妈妈总是轻轻地推开门,悄悄地从我床边走过,恨不得变成一个仙人飞过去,生怕发出半点声音吵醒我。有时干脆从她自己房间的窗台上慢慢地挪过去。可怜天下父母心,世上只有妈妈好!”看着她流泪的脸庞,全班师生为之感动,掌声顿时响了起来。这位同学在体验他人生命活动的同时注入了自己的感悟,直接感受到了文中的生活气息,读出了自己。
三、读出相通感受
教材所选文本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独特感受。由于时代不同、背景不同,学生在很多方面不太可能有跟作者完全相同的感受,但教师要力求学生读出其中某一些相通的感受,以求产生共鸣,复活文本,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季羡林在《幽径悲剧》中说: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大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季老感情细腻、丰富,他的这番话在学生中间激起了不小的涟漪,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十岁的时候养了一条小狗——欢欢。这条小狗长得特别可爱,毛色纯白,眼睛炯炯有神,它是我的忠实伴侣。有一次欢欢钻进屋边的一个柴堆里玩耍,邻居以为是一只大老鼠,重重一棒打下去把‘欢欢’给打死了。听到这个噩耗,我顿时觉得五雷轰顶,使劲地呼唤着‘欢欢’,想让它苏醒过来,可它还是含冤地离我而去。我为欢欢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用水泥给它浇了一个墓穴,并在上面写上‘朋友欢欢之墓’。此后许多年的清明节我都会去献上一朵鲜花。”欢欢你安息吧!你的主人永远想念你。相通的感受,引起了学生心灵上巨大的震憾,学生在感悟、理解中激起内心的涟漪。灵魂得到浸润,体验得到唤醒,感情得到升华。
唤醒学生沉睡或压抑的心灵,需要与学生言语的沟通,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学生的生活体验是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如果一旦被唤醒、激活,那课堂就会充满灵性,创意迭出。
吴振华,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吴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