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谈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作者:肖 涛 段 羽




  语文具有丰富的思想性、生动的情境性、广阔的开放性,最能把学生引入五彩的生活世界、独特的心灵世界。《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也进行了新的阐述和定位:注重培养促进人的发展,将教育和生活紧密相连,致力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世界。语文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让语文走向生活,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而生活本身就是“大语文”,课堂并非孤立于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这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走向生活,并以生活为发散点,拓展文本,给学生创设一个张扬个性、享受生活乐趣的空间。语文教学融入到真实的生活中,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
  教学环境生活化。洁白的墙壁、整齐的桌椅、固定的黑板和讲台等,这种传统的教学环境整齐划一,却缺乏一种温馨的乐学环境及有利的文化氛围。因此,我们必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使教室变得温馨、舒适,富有生活和文化气息。课堂教学环境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环境,主要指教室的布置,如黑板报、墙报、电教设备、桌椅摆放等。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便于平等交流、互动对话的平台,我们可以将学生课桌分成若干小组,这样既便于交流学习成果,还便于形成合作探究意识。教室四壁我们可根据学生的爱好和需要将之美饰成不同的风格,充分利用教室的空间,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创造性地开设各类主题角,如“图书柜”、“创作小天地”、“美文赏读地”、“新书发布场”等等。这样生活化的环境,将成为学生乐学的大观园。二是软环境,主要指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生活中的学生和教师都应是生活中本真的、有真情实感的人。我们要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就必须构建一种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应是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教师不再有师道尊严的架子,真诚地关爱学生,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关心他们的身体、学习、活动,关心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做到体贴入微。学生则可以在课堂上自由讨论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教师来一次思想碰撞。教师真正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及合作者,学生也真正成为自由发展的个体。
  教学方式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生活化,首先表现为创设生活化情境,尽可能把学习的内容跟真切的生活内容相联系,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充分借助于现代媒体、网络、课本剧、语言描述等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把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化为具体鲜明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授《观潮》一文,学生可以充分运用网络,查阅钱塘潮相关资料,以期对课文有一些感性接触。教师再借助影片,播放钱塘江“潮来前”、“潮来时”、“潮头后”的雄伟壮观景象,再配以抑扬顿挫的朗读、精心剪辑的雄壮配乐,营造出逼真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跨越时空距离去感悟、理解、欣赏钱塘江涌潮,领悟课文的语言文字,获得情感的陶冶。再如《山中访友》一文,为了体验人物和山中众朋友交谈对话的心声,我们让学生分成小组,一人扮演山泉、溪流、月亮等,一人扮演主人公,两人模拟对话,互诉心声,学生既很好地体会到那种喜悦的心情,又从自然朋友身上得到了启示: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爱心待人等。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和自然界的交流体验和联系。创设生活化情境,还需要教师以文本为基点,启动教学智慧,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式将课文与生活巧妙链接起来,与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链接起来。
  其次,要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实践性,决定了要把语文教学延伸到社会中去。语文教学要突破课堂时空,化静态的接受为动态的、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给学生学习时空上的自由,让他们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进行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采用读书报告会、辩论会、专题研究、参观活动、演讲等形式,组织各种文学、艺术社团,开展校园艺术节、读书节、文化节、夏令营和研究性学习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走上街头,进入社区,投身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在生活的大舞台中学习语文。
  再次,加强语文学习的探究性。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方法多种多样,比如社会调查、现场观察、走访专家、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这一点在新教材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体现得尤为突出。通常情况下,每次综合性学习都要提前一个星期布置,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有关的课题。具体的活动大致上可以这样安排:1、自由组合,以4-6人一组为宜。组内有分工,明确个人职责,提出搜集有关资料的方式和任务;2、个人完成后组内交流、展示、互相讨论切磋;3、充实补充,装订成册;4、课堂交流、展示探究成果、评价。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就是让学生和生活多接触,直接观察周围的事物,亲身去体验包括自然、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做出有意义的探索。
  教学资源生活化。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实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就必须依靠多彩的生活,采掘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理应以文本为基点,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的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寻找资源,在资源中体验生活的本味。
  语文教学资源的主要载体是文本。现行的语文新教材以主题为单元编排,涉及到自然人生、社会哲学、人文科学、青春理想等等,教材的内容和形式都注意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语文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使学生丰富自己的学识、经验,并对社会人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九年级上册教材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加注重教材内容的开放性,文本中都蕴涵有一定深度、广度的思考。如《心声》中对当前教育某些现象的触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唐雎不辱使命》对人格和历史的引申等;综合性学习更是以各种活动,扩大学生学习的范围和形式,让学生开阔视野,加深思维,关注社会生活。如《微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等,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语文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重要的使学生以语文教材为切入点,从文本引发开去,全方位地学习语文。作为教师,要把社会生活中鲜活的资源引入语文大课堂,以开放的体系再现学习语文的基本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联系生活实际,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不断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去体验、感悟和领会教材,在教学中不断进行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推动课程内容持续地生成和变化。
  人教社将《泰坦尼克号》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选文是一个分镜头剧本,即泰坦尼克沉没后,杰克与罗斯在冰海上漂浮的情景……在一位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谈起“爱情”来头头是道:学生运用生活积累,说起爱情名言“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道出了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老师在教学结束时发出一问:假如泰坦尼克号没有沉没呢?学生表现出明显的活跃,有学生分析道:主人公罗斯、杰克出身不同,地位不同、财富不同,除了爱情,他们什么都不同。他们俩在泰坦尼克上共享了浪漫的短暂的美好的爱情时光,假如泰坦尼克号不沉没,他们之间的爱情还会有吗?极有可能的是,登岸就是爱情的破裂,登岸就是分手!还有的从他们爱情的坚贞性出发分析,即使泰坦尼克没有沉没,但他们仍然给我们留下了一段爱情佳话……这位教师对文本的资源开发可谓独到,既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又引发了学生对情感价值观的思考,做到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生活对话”,实现了心灵沟通、思想碰撞。老师有生活化的资源开发,学生有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再以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为例说说教学资源生活化。《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云彩知识的科技小品文。课文以云的变化为线索,以怎样看云识天气为重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紧密联系生活,语言瑰丽芬芳,表述层次清晰,是学习科普文章很好的范例。学生既可以学到科学知识,也可以培养观察生活、思考积累的能力。教学前我们可以从日常自然现象入手,推理自然现象产生的因由,引导学生收集谚语,利用网络进一步认识大自然,积累生活常识,并把积累有效地展示出来。教学中,针对文章生活性强的特点,依据图片和现实天气状况,让学生用生动活泼、亲切幽默的语言来一次“天气播报”。一学生在课堂上这样表述:同学们,据我观察,傍晚的天空出现了霞,这美丽的霞不仅让我们赏心悦目,而且还告诉我们,明天是个好天气,因为“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嘛。所以我肯定地预告明天是个大晴天。这种教学就可以将学生自己学到的知识和语言技巧加以实践,在做法上既是创新,更是学生知识的一次理性应用。
  语文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链接”,可以实现从课堂到生活的衔接,从而使语文教学归于生活。只有链接生活舞台,才能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扩充语文课的“内存”,语文才能迎来满园春色。
  肖涛,段羽,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