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就课本插页书法与正文不一致答师生问

作者:刘真福




  不知有多少师生给人教版教材编写者来信,指出高中语文课本的彩色插页的书法文字与正文不一致,其中提得最多的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到”在课本彩色插页的书法中写为“向”,是作者书写错了还是课本编写者提供的正文错了?如果是一两封信,可以写回信,可是来信太多了,不得不公开作答。
  我认真比对了两处文字,又有新的发现:何止“到”“向”不一致,还有标题,手书仅为“沁园春”三字,正文却是“沁园春·长沙”;正文“曾记否”后面是逗号,而手书却是冒号。我询问了相关的一些学者,都不了解此处手书与正文不一致的内情,不过有一件事似乎给了我们一些探寻的线索:毛泽东生前发表诗词主要是在《诗刊》上。有一次《诗刊》负责人臧克家以诗友和后学的身份,就《沁园春·雪》文稿向毛泽东建议“原驰腊象”改为“原驰蜡象”,毛泽东欣然同意,于是“原驰蜡象”成为正本。但毛泽东手书在前,《诗刊》公开发表在后,人们吟词作、观书法,一些“细心”的读者心生疑惑。这是毛词公开发表前修改的一个显例,有史料为证,见于臧克家的文章自述。
  我们无从知晓更多的加工修改的内情,但可以作一些粗略的判断:毛泽东诗词的发表在当时是国家大事,大至文字推敲,小至标点符号修改,都要经过他本人的仔细斟酌和专业人士的严格把关,一定要做到无一错讹,尽善尽美,千古不易。因此,手书与公开出版物不一致是情理中的事。何况毛泽东的不同手书也略有文字差异呢,一切以公开出版物为准。课本上的《沁园春·长沙》选自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的《毛泽东诗词集》,是为正版,毋须生疑。
  其实彩色插页书法与正文不一致不止一例,还有许多来信提到插页《琵琶行图轴》与《琵琶行》正文多处不一致。本人比对过,列举如下(括号内是插页手书的文字):
  轻拢慢捻抹复挑:拢(笼)、抹(拨)
  嘈嘈切切错杂弹:错杂(杂错)
  别有幽愁暗恨生:暗(怨)
  幽咽泉流冰下难:难(滩)
  冰泉冷涩弦凝绝:泉(弦)
  曲终收拨当心画:收(抽)
  沉吟放拨插弦中:放(收)
  曲罢曾教善才服:曾(常)
  秋月春风等闲度:风(花)
  绕船月明江水寒:月明(明月)
  杜鹃啼血猿哀鸣:猿哀(哀猿)
  呕哑嘲哳难为听:嘲(啁)
  满座重闻皆掩泣:重闻(闻之)
  另外,“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正文上有此句而行轴上没有书写。最后署名“清狂画并书”,即明代郭诩所画并书。
  手书与正文共14处文字、句子有出入,差别如此之大,要在今天,是非常严重的“质量”事故了。但在古人手书中和古代书籍不同版本中,文字出入是常见的。郭诩离我们何其遥远,我们更是无从知晓如此手书的原由,只能揣而度之:一则手书依据的文本跟现在的不一样,二则抄写错讹在古代不算太严重的事故。因此读古人的文章,不同版本有个别文字差异实不为怪。其实还有其他文本文字出入的情况,如王勃《滕王阁序》开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在明代文徵明的书法中写为“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显然是版本不一样。
  再有,古代书法写繁体字,与今天的简化字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古人书写的许多词语到现在变成异形词了,如《琵琶行》中的“啁哳”,按新的语言文字规范应为“嘲哳”,写成“啁哳”算错,但明代的郭诩写成“啁哳”何错之有?
  总之,在古代缺少汉字书写的严格规范化的条件,规范化的习惯意识跟现在也不相同,文本流传千古,到了今天就成为问题了。今天的课本以哪一个版本为准?当然是以古代的善本为准,若以其他版本书籍或名人书法来比对,皆不足为训。
  最后的结论:不论是毛泽东的词作,还是古人的诗词文章,手书仅供欣赏,不作文本依据;文本的文字以课本为准,不受其它版本或书法文本的干扰。
  
  刘真福,男,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