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现代文阅读中的高效意会与有效言传
作者:池国龙 章建春
一、意会与高效意会
高考现代文阅读要求有9项,其关键是“理解、读懂”,即高效意会文章。
阅读解题时,不能说学生没有“意会”,但因阅读不得法而出现“不得要领”的意会。如2006年浙江卷第19题第2问:“秘密”指什么?考生答“为握手而伸出平展的手与握拳头打人的手的对立”“最平面的微笑和微笑时伸出舌头的对立”等。其错因在于考生没有“据言得意”,即没有很好地“意会”文章。可见,仅是粗知大意是不够的,需要“高效意会”。
高效意会,要求有二:一是读准,即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二是快速,有限时间内快速把握。要做到“高效意会”,需具有以下几个“意识”。
1.文体意识。
文体不同,表达方式有别。答题时,需依据其表达方式来“据言得意”。试以散文阅读为例。散文“形”“神”,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如果散文的“形”是“表”,其“神”就是“里”;散文的“形”是“实”,则“神”就是“虚”。但无论如何,散文无不是抒情、言志、明理的——不妨称之为“神语”。那“神语”通过怎样的形式——称为“形语”——来表达呢?
欲明“形语”,得看文章的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的,如2005年北京卷《合欢树》,其“形语”是人物在事件中的行为、心理等特征;以描写为主的,如2006年湖南卷《在山阴道上》,其“形语”是描写的景、物以及它们的特点;以议论说理为主的,如2005年浙江卷《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其“形语”是事例及事理倾向。现结合《合欢树》探究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散文的阅读门径。
许多同学读完此文,理解仅到表现母爱这一层次,不能对全文主旨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如第18题的选项C是“理解不正确的项”,许多同学会疑惑:母亲从情感、从年龄特点上,“有点迷信”为何就是错误的?从“形语”来说,本文以写人为中心,“形语”即人的“特点”(动作、心理、行为)和树的经历。第2段极为精要地塑造母亲的“形”象:母亲的“白发”与母亲的行为层次——“不死心——到处找——打听——买——让我——让我——仍不放弃”,“到处去——顶着雨——冒了雪——锲而不舍”,前者是希望,后者是绝望后的希望。再从第1段中的“形语”(“年轻——急——解释——气得够呛——聪明——好看”)中对比出母亲“形”的特点:在世时,她希望为我寻找一个精神的皈依。可见,“希望——绝望——希望”乃母亲的心理历程。
再看情感的另一条线索——“合欢树”。可从这有“形”的树中揣摩出承载的情感。合欢树的“形语”是明晰的:长在路边——意外发现——没有发芽——茂盛——年年开花。它的成长,一路上伴(暗示)着我成长:“失落——写小说——发表——获奖”。它的成长何尝不是承载着母亲的希望,母亲的情感:“绝望(心思在别处)——叹息——希望——高兴(好兆头)——移出盆”。不难领悟:“树影晃动”正是向母亲诉说着儿子的成功,似乎又在告慰母亲未竟的心愿。可见,C项“是个好兆头”其实是母亲绝望后的希望的承载,而非“有点迷信”。
2.整体意识。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旨,是阅读最基本的要求,不少考题也是着眼于全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和综合的。即使试题出在某一局部,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譬如鲍昌的《长城》,要知道作者对历史“长城”的评价,对现实“长城”的看法,更要凭借“正因为如此,现在你敞开胸襟了”这一表因果关系的过渡句,看出今日长城是历史长城的必然,“开放”是“凄婉”“封闭”“愚钝”的结果;顺着这思路,看出尾句“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对开放前景的自信和民族的自豪感。只有到了这一步,才算是读懂了这篇散文,回答试题才会比较顺利。
3.分析意识。
整体把握,以文段分析与句子分析为支撑。正确的做法是把文章分解成几个部分,找出文章观点态度,理清表达层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首先是“段”上的把握——分析主要文段。
主要文段,是指集中表达作者对人生、自然、社会感悟的段落。它所表达的感悟,是作品的意味之本,主旨所在。我们说分析,包括分析其具体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语句之间的组合关系。如《话说知音》第三、四段就是重要文段。第三段首句说伯牙从典籍中走出来“站在我身旁”,次句说作者对他的态度并劝慰他继续鼓琴,三、四句从正反两面说劝慰他继续鼓琴的原因,末句进一步点明原因。可见本段是借“知音”传说表达感悟。第四段则描述伯牙学习鼓琴的艰辛经历,末句点明目的,即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的坚持,不应轻易放弃。结合首句“更何况……”可知,该段写作者由知音传说而生的又一感悟。如不做这样的分析,就不会有两段内容的完美整合。
其次是“句”的揣摩——分析重要句子。
重要句子,就其地位和作用而言,或中心句,或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仔细揣摩这类句子,既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又能正确回答相关试题。揣摩方法有二:一是分析结构,二是分析所处位置。譬如《话说知音》首段一句话“有时发出细微的响声,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的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试题要求理解其表达作用。怎样理解呢?联系上句可知,“响声”“咆哮”都是知音传说发出的,属并列关系的复句,前分句的主干是“响声让人们咀嚼和回味”,说的是知音传说给人们的美感;后分句的主干是“咆哮催促行动”,说的是知音传说的鞭策作用。两个分句的含意清楚了,答案也就出来了。
二、言传与有效言传
读懂或读透了文章,并不意味着学生答题就能得高分,因为有“言传”的问题,更有“有效言传”在里面。虽然学生解答失误的原因很多,但不外乎不会审题,不会表达,不懂阅读规律与答题技巧等。所以在平时的阅读及训练中,要清楚阅读规律,掌握阅读方法与技巧,做到“有效言传”。而要做到有效言传,需要具备以下“意识”。
1.文本意识。
学生答题暴露出的要点不全、理解偏颇、归纳不准等失误,与学生淡化或脱离文本,不清楚高考命题的设计原则——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有很大关系,从而导致解题时的“空对空”,“跟着感觉走”。所以,一定要强化文本意识,深入文本,在悟透文本的基础上拓展、延伸,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如2006年浙江卷第18题:文章开头眼镜商说“我”是“独眼龙”,请联系文中对话部分,分析眼镜商这样说的原因。整合第3段“绝不是同时用两只眼睛。您的右眼近视,而左眼远视”和8、9段“我是生活在一个只有二维的世界中了”“您看到的是一个平面世界。对您来说,有左有右,有高有低,至于深度,则根本没有”等信息作答。正确答案是:①“我”右眼近视,左眼远视,双眼不能同时使用;②“我”看到的是二维的平面世界,看不到三维的立体世界。有考生答为:“为让我买一副眼镜”、“我的两眼视力不协调”、“为了更好地说服自己买他的眼镜”、“只用一只眼睛看事物”等等。显然考生对全文根本没有读懂,对于作者借用寓言形式所阐明的生活哲理,根本没有领悟,看到“眼镜商”,立刻想到的是商人,想到商人的行为和心理而断然作答,离题万里。
2.作者意识。
作者意识是指作者对某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爱或憎。其表述因文体、风格、表达需要的不同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差异,有直接,有间接;有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有分散字里行间,若隐若现。从命题意图看,大多是对内容的把握,即是作者所表述的,而非读者感悟的,因此,不能以自己的解读来替代作者的意图。
如2005年浙江卷第21题:从全文看,“精神的天空”具体指什么?请概括作者期望自己“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原因。第一问,要注意“精神的天空”中的“精神”和“天空”这两个词,“精神”表现与物质欲望的对立,由此就能得出答案。第二问,则要注意“期望”,这就应从现实给作者怎样的感受,作者追求怎样的精神境界入手。其答案为(1)超越欲望,以追求普世价值为目标的生存境界。(2)①现实的欲望使他觉得压抑。②他希望逐步改变庸俗的生活状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倘若考生背离了“作者意识”,那就糟糕了。
3.审题意识。
准确答题的关键是准确审题。一审题干要求,揣摩命题意图,命题意图或隐或现于题干中。充分发掘题干所含信息,从中找到突破口,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如2002年高考卷第19题: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大多考生只答钟子期的表现,而忽略了俞伯牙琴声特点这一要点,因归纳不全而失分。如果认真审读题干的前半部分——“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就会发现此话暗含着俞伯牙的琴声如何这样的信息,而这点正是答案的要点之一。所以读懂题干,利用题干提示,回答才能准确全面。二品题干关键词,揣摩隐含信息。有的题干本身隐含着多方面的要求,必须挖掘出题干所含信息,才能找到答题的命脉。如2006年浙江卷19题第3问使用“普遍”一词的原因是什么,很多考生只是就词解词,没有看到“使用”“原因”这两个关键词,没有挖掘出深层的东西,因而答题不全或隔靴搔痒,答不到点子上。
4.有效组织意识。
准确答题,还需要用恰当的语言表现形式来呈现,一是选用恰当的句式,二是力求语言精练,三是力避错别字、病句。有的考生失分,大都在表述上有问题:语句不通,语义不明,答非所问,以及有违一些硬性规定,如字数等。因此,筛选整合好文中相关信息后,一定要依据题干要求,合理组织答案。
现代文阅读复习,紧紧抓住“高效意会”与“有效言传”的牛鼻子,对于大幅度提高现代文阅读复习效率,不无裨益。
池国龙,章建春,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浙江上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