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语文老师要心中有人

作者:徐立刚




  我曾面向全市及新沂市部分学校开设观摩课——柯岩的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课堂教学的情景,至今令我回味。
  心中有自己。作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出生的人,对周总理有着深厚的感情,教学时容易与文本塑造的情境、抒发的感情形成共鸣;诗歌教学,朗读应先行,作为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加之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朗读是我的特长。课始我将“十里长街哭总理”的镜头剪辑成两分钟的录像,让学生观看,同时我深情地加以配音“灵车队/万众心相随/只见总理去/不见总理归/顿足捶胸心欲碎/呼唤总理泪纷飞”,奠定了整节课的基调,与课文怀念总理的情感吻合。接着,我从节奏的强弱、重音的把握、语调的舒缓、感情的宣泄几个方面,声情并茂地范读全诗,用教师的情感支配学生的情感,把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传达给学生,渐渐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让学生初步感知总理和人民的血肉关系,把作者寄寓在诗歌中对总理的赞颂、怀念之情化为师生的真情实感,欲与作者产生共鸣,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验,为进一步学习诗歌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上课伊始,就能渐渐将学生引入诗歌创设的情境,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关键在于扣住文体教学的同时,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特长,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
  心中有学生。课堂上我引领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我们对着高山喊:周总理——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革命征途千万里,他大步向前不停息……’”、“我们对着大地喊”、“我们对着森林喊”、“我们对着大海喊”的诗段后,让学生补写一个:“我们对着……喊:‘……’。”我的本意是想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拓展,寻求总理的生平事迹,理解总理为革命、为人民辛勤操劳、鞠躬尽瘁的光辉形象。而现今的初中生对周总理的生平事迹、杰出才能、伟大人格和周总理在人民心目中的分量知之甚少,甚至无丝毫的感知,训练的效果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如果把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比作“果肉”,训练的形式就是“果壳”,再漂亮的果壳也难以掩饰果肉的干瘪。这里,我没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历,也就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同时,启示我们,要牢固树立“学生是课堂的主角”的意识,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生活阅历、知识经验、智能性格等的差异,决定了学生成长生态的差异,这是教学中真实的“材”。作为教师,胸中要时刻装着学生,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心中有作者。《周总理,你在哪里》写于1977年1月,正值周总理逝世一周年。当时,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广泛开展各种悼念活动,尽情地倾诉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无限哀思和深情怀念。基于这样一种背景,女作家柯岩饱含对总理的无限深情,采用“询问——呼唤——寻找——回答”的创新形式,寄情于物。作者所用的这一独特而又创新的诗歌形式,便于造成一种新颖、壮阔的意境,借助人民群众和天地万物此呼彼应的深情回答,把怀念周总理和追述周总理一生的不朽业绩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深情的呼唤中融合着诗人热情的讴歌。
  本节课结束前,我又播放了柯岩的朗读录音,追随着作者的足音,让学生切身体验作者融汇在山谷、大地、森林、海洋、广场回音中的深情,感受周总理生前为革命日夜操劳,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幅幅动人画面,体会诗歌采用虚实结合写法所产生的强烈艺术效果,再次与作者形成共鸣。
  心中有听课教师。上课之初我播放“十里长街哭总理”的镜头,奠定了怀念总理的感情基调。接着,我声情并茂地范读,为进一步学习诗歌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然后,随着作者的思路引领学生去寻觅总理忙碌的身影、奔波的足痕,感受人民群众对总理的爱戴、敬仰、怀念、赞颂之情。最后,用一首小诗“哲人伟人千古完人/给人民爱最多的人/人格力量最大的人/这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深化课堂的情感氛围,使知识的获得与情感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正当大家沉浸在浓浓的怀念之情中时,我发现有一位听课的教师面带惊异地看着黑板,于是我趁学生齐读全诗之时,扫了一眼板书。原来,我将“永远活在人民心里”的“心里”板书成了“心理”。等学生读书结束,我说:“同学们,老师和你们一样,整节课,心里都装着总理,就连永远活在人民心里的‘里’,老师都写成总理的‘理’了,可见总理在我心中的分量。”同时,我将黑板上的“理”改成了“里”。听课师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如果我没能觉察到听课教师的细微变化,灵活地处理这一问题,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点教学机智。
  本节课,之所以能让听课师生快速走进文本,沉浸在诗歌营造的敬仰、怀念、讴歌的氛围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除了因为运用多媒体手段,主要在于它能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教学特长,注重教师与文本、教师与作者、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教师的教学机智也是本节课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
  
  徐立刚,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