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项链》:一曲生活的赞歌
作者:全安龙
我认为莫泊桑的《项链》这部经典作品非常质朴地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生活,客观的社会生活,能够形成一个人的思想性格,能够帮助人们从幼稚走向成熟。在生活命运的抗争中,在生活中遭受挫折与打击时,每一个人都会面临多种选择——或者退缩堕落,或者默默地承受,或者奋起抗争。而正是这些选择,在展现每一个人自身的思想性格,精神追求,以及人物的伦理道德境界,唱出自己的生活的歌谣。莫泊桑的《项链》这部经典作品,正是这样一曲生活的赞歌,昭示着一个人在生活中面对挫折与打击,应该怎样选择自己的生活,走出怎样的人生之路。
基于此,我们再来看看玛蒂尔德是个怎样的女性。她“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出身也就注定了她“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但是她“美丽,丰韵,娇媚”,因而她不甘心自己的现实生活,这对19世纪末期的法国社会来说,具有“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跻身上流社会的本钱与资格。正因为这样,她对命运愤愤不平而“痛苦”,对自己的境遇耿耿于怀而“苦恼”,才有那么多狂乱的“梦想”,“她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然而她偏偏只喜欢这些,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就人的本能来说,渴望过上舒适的生活,渴望受人关注,甚至成为交际的中心,我认为是无可厚非的,如果全人类的每一个人都满足于现状,不思改变,没有理想与企求,我们这个社会还会进步与发展吗?正是人们的种种希望与企求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当然,玛蒂尔德的这些处在云端的、不切实际的幻想,造成了她的悲剧,使她经历了借到项链后在舞会上风光无限的“陶醉”,而从舞会上因寒碜的外衣而逃走的慌张,造成项链的丢失,导致灾难的降临。
面对灾难的降临,玛蒂尔德应该有多种选择,或者逃走,销声匿迹,永远的躲藏起来;或者堕落,靠出卖自己的姿色;或者心甘情愿的当一个有钱人的外室;而她却选择了承担责任,靠自己的十年艰辛,偿还清了所有的债务,“连那高额的利息和利上加利滚成的数目都还清了”。这十年,码蒂尔德“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懂得家里的一切粗笨活儿和厨房里的讨厌杂事了”,“显出了英雄气概”,“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这时的玛蒂尔德已经从幻想的云端坠落到现实生活的地上,但是她并没有抱怨和仇视自己的生活,甚至无聊的诅咒生活,而是恪守着自己的道德和信用艰难的生活。她虽然有时候也“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这无非是艰难生活中的一点自我慰藉,自我欣赏罢了。如果一个人在生活的灾难面前,在抗击灾难的过程中,没有一点美好的回忆的慰藉,没有一点自我欣赏的自信,那么这个人还有生活的信心和战胜灾难的勇气吗?因此,我们怎么能够凭此认为这是玛蒂尔德恶性不改,仍然沉迷幻想呢?
小说末尾,玛蒂尔德在极乐公园遇见佛来思节夫人,“路瓦栽夫人无限感慨。她要上前去跟佛来思节夫人说话吗?当然,一定得去。而且现在她把债都还清了,她可以完全告诉她了。为什么不呢?”这段描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心态平和,意志坚定,面对豪华十分坦然,对自己偿还清了债务充满自豪的全新的玛蒂尔德。她没有了脂粉气,没有了往日的幻想,而有的是脚踏实地的生活自信与自豪,明确的生活目标,对自己过失的坦诚,对过去的朋友的真诚,偿还清了所有债务而轻松自然的玛蒂尔德。因此,我认为莫泊桑的《项链》正是通过玛蒂尔德在生活中的灾难的展示,完成了玛蒂尔德从外表美而内心丑陋,到外表丑陋而内心美丽的性格转换。十年前的玛蒂尔德外表是美丽动人的,而内在精神却是庸俗丑陋的;十年后的玛蒂尔德外表是粗俗丑陋的,而内在精神品德却是美丽高贵、令人肃然起敬的。作者正是通过人物的内外转换,告诉我们生活能够形成和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以及思想性格、精神品德。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打击与挫折,世人们应该怎样选择自己的生活,走怎样的人生之路。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重读《项链》,对每一个生存在现实中的中国人来说,应该有些什么样的启示和警示呢?对我们现实中的每一个人来说,莫泊桑的《项链》难道不是一曲回肠荡气的赞歌吗?
全安龙,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现居贵州桐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