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语文教学应克服理科化倾向

作者:潘鲁辉




  语文教学的理科化倾向引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像讲解数理化题一样讲解文本,像数理化一样,大频次的训练,高强度地做题;语文教学的语文味越来越少,这就带来了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而数理化有着和语文根本不同的学科特点,它们的知识是共性的,是全世界都一样的,而语文可以说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更加个性化的东西;因为要考试,也才带来了语文学习中的共性问题。
  所谓“共性”就是共同的解题技巧、方法、思路和规律性的东西;而个性就是指学生个性化的语汇系统(概念系统)、个性化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阅读经历)。在这里,共性是骨架,是答题的方向和框架;而个性就是丰满框架的血肉。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理科化的教学倾向就带来了教学过程中对共性和个性的偏废问题。笔者受林语堂先生一篇散文的启发,就共性和个性问题打个这样的比方:学生群体中的动植物学家、美食家、经济学家和艺术家就代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个性需求;那么,面对一条鱼(一个文本),动植物学家希望冷静地观察这条鱼的生活习性等各方面的表现,美食家则要考虑如何烹饪味道会更加鲜美,经济学家则要结合市场运行规律考察其经济价值,艺术家则更多地想要欣赏它在水中游泳的美姿以及它漂亮的肤色等等;然而,我们的教师则很少考虑到学生的个性需求,两刀剁成三部分——鱼头、鱼身、鱼尾,面对这样的文本讲解,学生没有机会或者没有能力进行个性化的吸收和滋养,而如果教师的讲解又离开了高考的知识和能力的共性要求,就课文而讲课文,这课堂效率可以说约等于零。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备课、授课等环节上下功夫。分述如下:
  (一)备课。笔者认为,单纯地罗列教学内容本身不包含对“教什么”“怎么教”和“目标达成”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也没有充分关注共性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备课不等于写备课笔记,更不等于抄备课笔记,教学内容不等于教学方案,更不等于教学过程。
  因此,不论是面对试卷中、课外材料中还是教材中的文本,备课时都要用四种手段,将教学内容统筹为五大目标,分述如下:
  1、以“诵读背诵”为手段锁定“语感目标”。
  这种手段就是说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感教学,通过音读去正音、正字;通过意读,去品味语句的意义;通过品读,去咂摸语句的滋味,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美读,去规范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这一目标的实现可以在预习课上,借助录音机等手段师生共同完成,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规范的语言感知能力,也让学生充分地接触了文本,为下一环节的教学铺路搭桥。
  2、以“梳理整合”为手段锁定“积累目标”。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东西,都应提倡识记、积累,日久月深,就会使学生的文化内涵丰厚起来。
  3、以“问题统筹”为手段锁定“阅读鉴赏”和“写作交流”目标。
  可以说,以文本为基点设计和拓展出的有思维深度的问题,能形成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中去读,去想,去悟;才能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活性较强的作文材料,也才能形成学生的作文思想,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也就是说这种手段有利于“阅读鉴赏”和“写作交流”这两个目标的达成;也只有运用这种手段才能将教学内容统筹为一个有机的系统,才能克服教案中的罗列内容现象,教学方案就会像一张拉满的富含张力的弓,课堂教学才会收到“一箭穿心”的效果。
  在这里,必须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因为学生的主体性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沉睡状态或者说待唤醒状态,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设计和拓展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性。
  例1,在阅读鉴赏这个目标中,可以提出如下三个层面的问题:
  (1)下面分析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物形象。
  (2)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
  (3)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物形象,你更喜欢哪一个?
  显然,(1)只是一种指令,(2)也难以激起学生的积极性,而(3)则能激活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走进文本中去,积极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依据。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又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例2,在写作交流这个目标中,在其它教学任务完成后,可以设置这样的探究性问题:
  在《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和我国历史上爱国诗人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悲剧有着怎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日积月累,就会逐渐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深化学生的写作思想。具体探究过程结束后,要让学生整理总结,使之活化为一己所有的作文材料。即便没有设计出什么探究话题,也可以在阅读目标完成后,让学生就文本的某一方面形成相关的作文材料,储存备用。
  4、以“语用演练”为手段锁定“语言表达”目标。
  语文教学必须大力强调对语言的学习,绝不能架空对语言的思考、品味和领悟,而生硬地塞给学生一些和文本相关的结论;必须提倡细读文本,让学生学会咬文嚼字,树立强烈的语文意识。教师要结合文本的语言特点,灵活地设计相应的语用演练题,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讲评课。笔者认为,一份试卷也是一个大的文本,在语文学科试卷讲评过程中,也要以上述四种手段,将教学内容锁定为五个目标,也就是说训练讲评不能跟着理科跑,不能单纯以文本自身为目标,讲来讲去;语文教师成了典型的知识贩子,把教辅、教参上的东西贩到备课笔记上,又在课堂上强行兜售给学生。
  我们知道,就语文而言,一个文本难以代表一类,几乎每个文本都有自己的符号系统、情感体验和思想材料,所以,语文学科试卷的讲评更应该强调拓展、反复和回头看,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个性化的吸收和滋养;同时教师要下大力气解决好共性问题,提高学生的应考技能。
  (三)作文课。因为作文阅卷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高考阅卷也概莫能外,加上其中庸化的评分方式,再加上现行的管理体制,想要取得成绩的急切心理使广大语文教师几乎放弃了作文教学,使作文教学越来越走向边缘化。
  解决好“教与考”这种看起来不可调和的矛盾,正是前面强调以“四种手段”锁定“五个目标”的原因。也就是说,教学中要运用这四种手段,使语言知识、阅读鉴赏和写作交流以及语言表达这几大模块携手并进,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作文讲评上,笔者认为,要大力推广“范文互动式”讲评。要把一些有潜力的尤其是在高考中可上可下的学生的作文印出来,教师就语言知识及运用(词语选择、句式修辞、病句修改)、作文材料和作文思想等方面选定一个或几个作为讲评的切入点,师生互动批改讲评。这样既指导了学生的写作,又辐射了语言知识及运用甚至于阅读鉴赏,正可以解决“要成绩”的问题。
  “互动讲评”后要形成真正的满分作文,打印成材料,让学生对照修改自己的文章,写好升格作文,一点点、一步步让学生体会如何作文,才能得高分,得满分。惟其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潘鲁辉,中学语文教师,现居山东招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