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诸葛亮“好为《梁父吟》”辨

作者:温 强




  《隆中对》开篇就说:“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好为《梁父吟》”一句怎样解释才算正确,一直争论不休。问题有三:一、“为”字如何解释?意思是“写作”还是“吟唱”?抑或兼而有之?二、《梁父吟》指的是哪一首诗?它是否真的就是诸葛亮写的?三、诸葛亮“好为《梁父吟》”的用意何在?现在就这三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为”字的解释
  解释古书字句,一要有训诂依据,二要考虑到具体的语言环境。
  一字多义,在汉字中是种普遍现象,“为”字的义项多达几十项,“好为《梁父吟》”的“为”该如何解释呢?《周礼·春官·典同》郑玄注:“为,作也。”作,本是“制作”的意思,因为它和乐曲歌辞《梁父吟》连在一起,宜解为“写作”,和王逸“因为作九歌之曲”(《楚辞章句·九歌序》)的“为作”的意思相同。“为”字也可解为“吟唱”,杜甫的“日暮聊为《梁父吟》”(《登楼》),“为”字就是作“吟唱”用。
  由于难以排除诸葛亮自作自吟《梁父吟》的可能性,所以“为”字的“写作”和“吟唱”两个义项,可以并存。
  二、今传《梁父吟》是不是诸葛亮所作
  《梁父吟》本是古代齐地送葬的乐曲,在诸葛亮以前就有了,它和诸葛亮发生关系,当始于西晋初年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亮躬畊陇亩,好为《梁父吟》。”可是正如北宋诗人黄庭坚所指出的那样:“陈寿叙武侯‘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语势既不尽其意,又失载此诗”,犯了“好简之过”(《山谷集·别集》卷十《跋梁甫吟》),并没有坐实《梁父吟》的具体内容。此后,刘宋谢庄(字希逸)在《琴论》中也说过“诸葛亮作《梁父吟》”(《乐府诗集》卷四一引《古今乐録》)。同样也没有坐实《梁父吟》的具体内容。直到唐初欧阳询等奉命编修《艺文类聚》,才将一首写齐国三勇士死葬荡阴里的《梁父吟》收入《艺文类聚》第十九卷,并在诗前标明:“《蜀志》诸葛亮《梁父吟》曰”,肯定这首诗是诸葛亮所作。诗的全文如下: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北宋时,相传孙洙(字巨源) 从佛寺经龛中得到的唐人所藏的《古文苑》,也收录了这首《梁父吟》,标明作者依然是诸葛亮(按,此据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八·古文苑》,近人有说《古文苑》不题诸葛亮名字,不知所据为何本?),不过将诗题改为《古梁父吟》。
  南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上既记载了《艺文类聚》收录了诸葛亮的这首诗,同时又说:“唐褚亮《梁甫吟》曰:‘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内有三坟,累累皆相似。借问谁家冢?田疆古冶子。’”他虽然没有否定这首诗是诸葛亮所作,但却告诉我们:唐禇亮也是这首诗的作者,于是这首写齐国三勇士死葬荡阴里的《梁甫吟》,究竟是谁写的也就成疑问了。
  明代王士骐(字冏伯)编的《武侯全书》,仍然收有写齐国三勇士死葬荡阴里的这首《梁父吟》。等到明神宗万历年间,杨时伟再编《诸葛忠武书》,就彻底否定这首诗是诸葛亮所作了。他虽然没删去这首诗,但在《梁父吟》后按语中认定:“《梁父吟》义浅词庸,决非孔明自作。”清人何倬、梁章钜附和其说(分别见《义门读书记》《三国志旁证》),却没有补充任何依据。
  由于《西溪丛语》有《梁甫吟》是唐禇亮所作一说,且诸葛亮,字孔明,禇亮,字希明,两人的名字相近相似,因此,到了清乾隆时期纪昀等编《四库全书》,在《诸葛忠武书提要》中就直说:“《梁父吟》乃禇亮之作。”
  对于上述不同看法,今天的学者,或否定,或肯定,意见不一。余冠英说:“这篇是齐地土风,或题诸葛亮作,是误会。”(《乐府诗选》)逯钦立说:“《梁父吟》不始于孔明,而此辞亦与孔明无关。”(《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八》)而萧涤非却看法不同:“此篇《艺文类聚》题诸葛亮作,后人颇多怀疑,然以诗而论,殆非武侯一流人物不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第二编《两汉乐府》)
  如上所述,否定这首写齐国三勇士死葬荡阴里的《梁父吟》是诸葛亮所作的理由不外有三:一是义浅词庸;二是唐禇亮之作;三是《梁父吟》是齐地土风,不始于孔明。我们认为这三条理由,都不足于得出否定这首诗是诸葛亮所作的结论。平心而论,这首诗虽说不是上佳之作,但也不能说它已经低到“平庸”的地步。退一步说,即使意义浅显,词语平庸,也不能成为否定它是诸葛亮所作的理由。诸葛亮毕竟是个政治家、军事家,而不是诗人,我们怎么能用优秀诗人的标准去苛求他呢?至于禇亮所作之说,同样难以成立。《四库全书》所收的《全唐诗》卷三十二有禇亮诗一卷,其中就没有《梁父吟》这首诗。如果《四库全书》的编者真的认为这首诗是禇亮写的,他们为什么不在禇亮诗中补上这一篇或加以说明呢?如此自相矛盾,谁能相信?《梁父吟》的确是齐地的葬歌,不始于诸葛亮。但是用乐府旧题写新诗,是汉魏时出现的一种新现象,曹氏父子就用乐府旧题写过不少新乐府,我们能因为这些旧题不始于曹氏父子就否定他们写过这些新诗吗?曹氏父子可以用乐府旧题写新诗,为什么和他们同时的诸葛亮就不能用旧题写新诗呢?这一说法,实在难以服人。
  由于上述否定诸葛亮是写齐国三勇士死葬荡阴里的《梁父吟》的理由难以成立,再加上自唐以来,《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古文苑》《乐府诗集》《文选补遗》《古乐府》《古诗纪》《石仓历代诗选》《古乐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诸葛亮集》等书,均认定此诗为诸葛亮所作,据现有的资料,实在无法作出此诗非诸葛亮所作的结论。
  三、“好为《梁父吟》”的用意何在
  诸葛亮“好为《梁父吟》”用意何在?自古以来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现将其主要论点介绍于后:
  (一)意在表明兴复汉室的情志。刘宋裴松之《三国志注》中说:“夫其(指诸葛亮)高吟俟时,情见乎言,志气所存,……以兴微继绝克复为己任故也。”
  (二)北宋诗人黄庭坚《跋梁甫吟》:“余观武侯此诗,乃以曹公専国,杀杨修、孔融、荀彧耳。”
  (三)意在表明愿辅佐君王而为小人所阻。由于张衡《四愁诗》有“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从之梁父艰”。梁父是泰山下面的一座小山。唐李善注又说:“言王者有德,功成则东封泰山,故思之。泰山以喻时君,梁父以喻小人也。”南宋姚宽由此产生联想,认为此诗是说“愿辅佐君王,致于有德,而为小人谗邪之所阻。”“诸葛好为《梁父吟》,恐取此意。”(《西溪丛语》卷上)
  (四)意在啸歌自适,明哲保身。吴宓说:“陈君寅恪尝谓:‘昔贤如诸葛武侯,负经济匡世之才,而其初隐居隆中,啸歌自适,决无用世之志,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及遇先主,为报知己,乃愿出山,鞠躬尽瘁。’宓按,武侯《梁父吟》之词意,原系明哲保身。”(吴宓《雨僧日记》1919年9月8日记)
  以上四说,多数难以成立。黄庭坚之说显然与史实不符,据《诸葛亮传》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是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而三顾茅庐在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刘备屯兵新野的时候。杨修死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二一七年),孔融死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荀彧死于建安十七年(公元二一二年),三人都死在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在三顾茅庐之前“好为《梁父吟》”,那时他怎么能知道以后曹操会将杨修等三人杀掉?姚宽以张衡诗“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从之梁父艰”来解释“好为《梁父吟》”的用意,有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之嫌。《梁父吟》是曲名,梁父是山名,《梁父吟》不等于“梁父”。再说,《梁父吟》这首诗是写三勇士死葬荡阴里而不是写登泰山遇到了困难,和张衡所说的“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不是一回事,要以此来说明诸葛亮“好为《梁父吟》”是为了表达“愿辅佐君王,致于有德,而为小人谗邪之所阻”,也难以使人信服,再说也没有诸葛亮仕进被小人所阻的事实可作旁证。陈寅恪、吴宓说“好为《梁甫吟》”是“啸歌自适”,“明哲保身”,他们的主要依据是诸葛亮在《出师表》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其实这只是臣下对主上的自谦之词,我们怎能因此就相信他躬耕时真的是胸无大志,只想明哲保身呢?在《隆中对》中,他分析天下形势,了如指掌,所提应对策略,切中肯綮,这说明他平时一直胸怀大志,关心天下大事,深思熟虑,成竹在胸,方能作出如此深刻透彻的分析。由此可见他躬耕陇亩时也决不是一个“无用世之志”的人。再说据《魏略》记载,当时诸葛亮和崔州平等三个友人在一起,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对三人说:“你们三人官可做到刺史、郡守。”三人问他可以做到什么官,他“笑而不言”,暗示自己有更的大抱负,只是不愿说出来罢了。
  裴松之说诸葛亮“好为《梁父吟》”,意在表明兴复汉室的情志,此说很有参考价值。传中先说他“好为《梁父吟》”,接着便说“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将自己比作具有将相之才的大臣,“好为《梁父吟》”正是他这种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问题是我们如何依据这首诗的具体内容作出合情合理的解释。诗中写了齐国三勇士被相国晏子用“二桃杀三士”的办法杀掉了,诗人对晏子这一行为是谴责还是赞成?对三士被杀是否同情?成了理解这首诗的关键。由于诗中有“一朝被谗言”之句,用了“谗言”这个贬义词,人们一般都认为诗人是谴责晏子、同情三士。可是明代张溥却持不同的看法:“诸葛《梁父吟》,古今讽诵,然遥望荡阴,怀齐三士,此不过好勇轻死者流,何关管、乐神明,悲吟不止?……诸葛王佐才,……躬耕陇亩,歌谣托志,田疆之伦,岂所慕哉?”(《汉诸葛亮集·题词》)他不仰慕三士这类好勇轻死者,就有可能仰慕齐相晏子,诗中末了说“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正表达了这一意思。“赋诗断章,余取所求”,诸葛亮吟诵《梁父吟》,意思不在悼念三勇士,而是着意“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欣赏齐景公的贤相晏子出奇谋,将这三个“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的危国之士去掉,借此表示自己胸怀大志,也想做晏婴那样的贤相,为国分忧,“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和传中下文“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互相照应。诸葛亮躬耕时“好为《梁父吟》”,就是表示他要效法晏婴、管仲、乐毅一类伟人,成就一番大业。而他后来接受刘备邀请,屡出奇策,辅佐刘备建立了蜀国,位至丞相,也初步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温强,大学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