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整合是语文教学创新的炼金术

作者:胡云信




  钱钟书先生在《论快乐》的一篇文章里说:“精神的炼金术,能够让肉体的痛苦都变成了快乐的资料。”我们今天面对新课程的更高要求,面对复杂的教学内容痛感无从下手时,“整合”便成了创新教学思路,重新找回快乐的炼金术。
  在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单篇教学(阅读)和“篇自为战”(写作),无视单元、“模块”的整体思路,只是埋头赶进度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这种教学往往呈现着零碎无序和盲目随意的状态。在这种教学活动中,语文专门知识的学习往往遭到割裂,语文能力和思维的训练往往缺乏系统和效率,片面强调教学形式的花样翻新和教学内容的高度泛化,长期以往让我们自己都感到迷惘和痛苦。
  进入高中,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和能力积淀都达到相当的程度。而语文教学中充斥着无数庞杂而琐碎的知识内容,语文教师却又经常苦于不知该教授给学生什么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整合就成了提高学习效率,打通专题联系,融会新旧知识和迁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有人说,“整合是语文教学的编织机。”
  整合既是教和学的方法,也是教和学的能力;既是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也是优秀的学习品质。就学生学习而言,整合学习的能力说到底就是一种融会贯通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是一种学习的快速迁移能力。一个专题的学习需要整合,相关知识的学习需要整合,相关学科间的内容学习也需要整合。没有整合,知识永远都是孤立存在的,互不联系的;通过有效的整合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可以让旧的知识酿造出新的知识。
  就教学实践而言,整合教学,既是传统的做法又是大可实验的新的教学策略。运用整合的办法来优化语文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可以为语文课程建设提供实践方面的有力支持。在局部的教学活动中,对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可以形成一种语文知识的支撑力更强、容量更大、形式更为灵活丰富的教学过程,可以探求一种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新路径。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要求: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其中第一条就是“积累·整合”,这种能力是其他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从本人过去的教学实践来看,整合确实可以加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1.用语文知识支撑教学整合
  不论是现有的实践经验还是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局部的教学整合通常都是围绕某种语文知识要点而展开的,这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本人上的一节古典诗词鉴赏课。我将一组以南京为吟咏对象的古典诗歌放在一起,这组诗歌中有描写南京繁华的,如谢眺的《入朝曲》;有抒写亡国之恨的,如文天祥《金陵驿》;有怀古伤今的,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台城》、《金陵怀古》和许浑的《金陵怀古》、韦庄的《台城》等。以“兴废由人事,盛衰岂无凭?”为主题进行整合教学。通过学习,既让学生探究“兴废由人事,盛衰岂无凭”的道理,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又让学生掌握怀古诗的几种情况,或慨叹人世沧桑,或探究盛衰之理,或表达失意情怀,或生发国势衰微之“黍离之悲”。这样的教学大大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与单篇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比起来,当然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2.用已有经验刷新教学整合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不是带着空白的大脑走进课堂。教学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情况,如生活经验、知识积累、认识水平、思维习惯等。《中学语文教学》(2007/4)刊登了一篇课例“身份的奥妙”。重庆外校的王君老师上《范进中举》时,学生提出了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吴敬梓为什么要把范进的老丈人写成一个屠户,而不是其他的什么职业呢?王老师整合了三部同学们学过的剧本和看过的电影,上了一堂特殊的影视鉴赏课。这课堂老师以主角的职业身份为切入点,透视影片主题,挖掘编导创作的内涵。《一个都不能少》的魏敏芝为什么是一个农村的小姑娘?《钢琴师》中的史标曼为什么是一个钢琴师?《荒岛余生》中的诺兰德为什么是一名速递员?学生通过对三部作品的回顾、讨论发现,农村小姑娘的身份有利于故事情节发展,钢琴师和速递员的身份便于展现作品的主题。通过这样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或者说明白了文学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即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去设置情节,去安排人物身份。俄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形象都大于思想”,情节和身份的安排是为了突出人物形象,通过形象去揭示丰富的主题。那么仅仅明白这个道理是不够的,能在实践中运用才是这堂课的终极目的。于是王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开阔视野:《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周鱼的火车》中的周渔,《泰坦尼克号》中的杰克、《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这一系列鲜活的人物无不用他们的身份证明刚才同学们得出的论断。如今我们的学生也经常看一些电影,我们如果不能把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整合到我们的教学中,实在是浪费掉了一笔宝贵的资源,也难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3.用方法能力激活教学整合
  学过《项羽本纪》后,自然会想到杜牧、胡曾、王安石、李清照的《题乌江亭》诗;学习唐诗宋词时,必然会将登高诗加以整合(杜甫、杜牧、柳宗元),将贬谪诗、寄人怀远诗加以整合,以及盛唐、中唐、晚唐诗分别加以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融会贯通的能力,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过去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一个小说单元:《祝福》、《荷花淀》、《边城》、《套中人》,这个单元既是按体裁编排的,又可以说按主题编排的。本单元分别有一位女性形象:祥林嫂、翠翠、水生嫂、华连卡。从人性的角度加以解读可以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本人以“人性的沦丧、复活与和谐”为总标题,让学生用人物性格分析的方法,阅读小说把握主题。学生通过分析认为:祥林嫂生活在冷漠的鲁镇,那里是一个冷酷无爱的社会,揭示了人性冷漠和被剥夺被损害的一面。水生嫂是作家理想中的人物,一切那么和谐那么优美。就连战争也充满了诗意,没有流血的悲壮,没有厮杀的残酷和生离死别的悲戚,散文化的诗性小说,体现了作家浪漫主义的情怀。翠翠所处的环境不仅优美而且和谐,人物纯朴善良,那里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世界,尽管人物结局是悲剧性的,却是作家以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人性复杂的深刻感悟,小说中充满一种哀婉的孤寂和淡淡的忧伤美。《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别里科夫,他把自己装在一个无形的套子里不敢爱不敢恨,他的精神家园已经彻底荒芜了,他其实早就死了,他是一个可悲可怜的形象;作为“人”的科瓦连科、华连卡姐弟,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我的超越。科瓦连科和华连卡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4.用思维发散链接教学整合
  思维发散又称思维辐射,是指沿着不同的思维路径、不同的思维角度、从不同的层面和从不同的关系出发来思考问题,以求得解决问题的种种可能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优选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发散思维是通常情况下首选的思维方法。一般说来,任何事物都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多种多样的性质或属性,因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应是多元的。
  我们在学习苏教版《语文》(必修二)时,在“历史的回声”专题,有苏洵的《六国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在相配套的《学习评价手册》里,选入了苏辙的《六国论》,我们补充了苏轼的《六国论》和贾谊的《过秦论》,将这五篇文章加以整合,让学生讨论,同样一段历史,不同人见解各不相同。学生讨论后明白:贾谊作为西汉初期的政治家,心中所想的是如何让西汉新政权避免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杜牧读到的是晚唐江河日下的形势中统治者大兴土木的深深忧虑;苏洵看到的是六国在秦国强大的攻势面前所采取的短视政策而导致灭亡,从而警告北宋统治集团的软弱政策;苏辙和苏轼则从用人的角度和新君受什么教育的角度探求与国家兴亡的关系。同是一段兴亡事,千古骚人说到今。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上看待同一问题,自然会有不同的结论。通过整合比较,则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从写作立意的角度思考讨论这一组文章,能给我们的写作以深刻的启发,写文章就是对阅读所积累的知识加以运用、迁移和整合,用来表情达意的过程。让我们懂得“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的道理。
  当然,整合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知识的整合、能力的整合、过程的整合、方法的整合。对教师来说,整合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学生来说,学习需要整合的过程,如听说读写能力需要整合,需要相互促进,而不是各自进行。“整合”总会不同程度地增多头绪,加大容量,提高教学难度,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测量标高、斟酌取舍,打通课内课外课前课后的联系。说到底,教学整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与执教者个人的教学战略规划密切联系,精确定位,追求真而实的教学效果。
  
  胡云信,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京。本文编校: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