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语文课堂小结要凸显精神力量
作者:曹 陵
本学期的语文教材选入了《雷雨》,这是一部现代话剧。在讨论剧作的主人公时,大多数学生认为是周朴园,并且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他。这是有道理的。于是我在复述了全剧内容的情况下作了如下提问:
1、雷雨作为一种自然物,在全剧中,作者用了多少笔墨写它?它还有没有别的意义?它在剧中有何作用?
经过思考,有的同学在小声嘀咕:雷雨象征了一中巨大的神秘力量,剧中的环境气氛和雷雨来临时的气氛一致,而且它还牵动着整个剧情的发展。它会是主人公么?
于是,我指导他们读剧本幕前的内容,同时还介绍了其它几幕前的内容。此时,有的开始相信雷雨是主人公了。有的仍然怀疑,对于主人公,作者怎么不作重点、正面的描写呢?我趁机补充:著名的未来主义戏剧《他们来了》,其主人公就一直没有出现。我们将要学到的作品——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它的主人公戈多同样自始至终没有出现。作品的主人公并非一定要亲临现场,他可以垂帘听政嘛。
2、在作品中有以下内容:侍萍在三十年后与周朴园相见时,周朴园问:“是谁指使你来的?”侍萍说:“是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本不是侍萍想来的地方。四凤与周萍的恋爱关系,繁漪的疯狂报复,大海与周朴园的冲突,周萍与生母的尴尬见面等,这些阴差阳错的现象与侍萍的话能说明什么?
经过讨论,有的同学说:这是命运之神在捉弄并左右着周朴园的大家庭,它像是隐藏在周家的一个神秘的特务,参与并制造着剧中人物的处境和走向,直接影响了情节的发展,悲剧的产生过程无不是受命运的指使。命运之神就隐身为一次次巧合的参与和制造。
尽管文学作品在它所反映的时代和学生生活的时代,在作者与读者个性和理解力上均存在着差异,但是我在引导学生评价文本主旨时,坚持求变、求新、不求怪的现实主义原则,不脱离文本,不任意拔高。我坚信,这样对学生阅读、理解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提高有很大作用。
人,是有惰性的,更何况是中学生呢?但就是这个惰性成了许多人进取的严重障碍,埋没了他们的优势,致使他们变得平庸。青年人的可塑性是很强的,作为教师务必要重视这一点。我们要通过发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来为学生注如一股强劲的力量,使他们在前进的旅途中能够排除万难,创造辉煌。
曹陵,语文教师,现居重庆。本文编校:王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