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高考诗歌鉴赏中问与答模式探究

作者:杜传家




  古典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简练、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高考为检测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在题型设置上主要以主观表述题为主,同时兼有客观选择题与填空题(2007 浙江卷、上海卷)。在材料选取上均来自教材之外,但难度都小于教材内同类作品,一般不用教材以外的典故、表现手法等,倘若用典,多为教材中提及的事件或人物,有助于以课内外相结合的角度考查考生。从命题方式上看,有直接从形式方面入手,考查学生对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分析评价能力;有直接从内容方面入手,考查学生对语句含义、主题理解等方面的理解分析能力;也有综合设题,将对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思想情感等方面的评价结合起来进行考查。2007年全国高考共18套试题,均考查了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评价能力,其考查状况如下:
  
  面对不同角度的分析评价,如何让考生在单位时间里快、准、优的进行作答,除积累一些必要的鉴赏知识外,关键是要准确把握鉴赏题的问和答的特点,尤其是组织答案的规律与特点。下面笔者就结合2007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问”与“答”的特点,简析其“问”“答”模式与规律。
  
  一、分析古诗的语言特色
  
  1、设问方式:(2007 浙江卷诗歌鉴赏第2问)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2、设问变式:①(2007 山东卷诗歌鉴赏第1问)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思路:①用一两个词点明语言特点。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1:浙江卷第2问]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语言特色。
  答案组织:①(点明特点)刘禹锡诗含蓄深沉。(具体分析)诗文通过对野草野花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斜阳残照映衬在败落凄凉的乌衣巷的今昔对比描写,寓情于景,借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同时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表现情感)抒发作者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②(点明特点)温婉悲凉。(具体分析)词中引用三个典故:“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江州司马,青衫泪湿”,(表现情感)抒发了作者亡国隐痛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不胜俯仰悲惨之苦。③(点明特点)赵善庆词明快直露。(具体分析)词中用“燕子”年年寒暑来去搬家的特点和新旧王朝走马灯似的描写,(表现情感)抒发作者对各朝各代不断兴衰更替的感怀。
  [例2:山东卷第1问]这种变体先对提问作出判断,后按照“解答思路”回答,最后作比较分析。
  答案组织:更喜欢本诗前两句。这两句描写鲜明生动,“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随军出关,“马前”“马后”呈现出两个不同的世界,抒写了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感情。而“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二、分析古诗的表现手法
  
  1、设问方式:这首(两者)诗用了怎样(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或某诗(某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2、设问变式:①用填空形式直接让考生回答表现手法(2007北京卷12题第1问:《诗经》使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②诗人是如何(怎样)表现(抒发)这种(怎样)情感?③请从某角度对这首诗(词)作赏析。
  3、解答思路:①明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具体诗句对这种手法进行阐释。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例3:湖北卷第1问]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答案组织:(明示手法)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的手法。(具体分析)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表现情感)表现作者对统治者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享乐的鞭挞。(具体分析)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草丛生,宫殿荒凉。(表现情感)表现作者对王朝兴衰的感叹,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讽刺。
  [例4:全国高考卷Ⅰ第2问]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诗作一赏析。
  答案组织:这首诗因景生情,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上片描写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细风、斜柳、烟雨、春水和城中之花。下片紧承景物描写又融合动作描摹,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抒发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中的思乡之情。
  
  三、分析古诗的炼字技巧
  
  1、设问方式:某联中最精练最传神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设问变式:①结合全诗,评析某联中某字的艺术效果。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3、解答思路:①指示精练传神之字或作出判断。②展开联想分析该字描述的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例5:全国高考Ⅱ卷第1问]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案组织:(明示该字)第三联上下两句最精练传神的字分别是“明”和“出”。(展开分析)诗人在这里用“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淡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极富层次感。(点出意境)所以“明”字衬托出田野的广阔,“出”更增添一番灿然而突兀的效果。
  [例6:广东卷第2问]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案组织:“穿、数”二字极其传神。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传达出孤独、寂寞、徘徊的情绪。诗人独坐无聊,在林中“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难于排遣的心境。
  
  四、分析古诗的意境
  
  1、设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描绘)一种怎样的意境(情景)?
  2、设问变式:这首诗“某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或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3、解答思路:①用1到2个词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中描绘的画面。③分析艺术效果或作者思想情感。
  [例7:天津高考题第2问]“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案组织:(概括特点)“一时放春入”写出了春色满园,春光浓重的特点。(再现画面)“放春入”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雨后开帘春光浓重,扑面涌入房间的新奇面面,(表达情感)表达作者对春天的欢迎和亲密态度及欣喜之情。
  [例8:全国高考Ⅱ卷第2问]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组织:尾联展现了一幅农人耕作的忙碌景图。农忙时节,天气晴好,风调雨顺,一家老小忙忙碌碌。这样写:①再一次突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的“倾家事南亩”的景象。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形成对比,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五、分析古诗表现的思想情感
  
  1、设问方式:这首(两首)诗表达了(蕴含)作者怎样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这两者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2、解答思路:①抒情方式(或表现形式)交待清楚。②直接点明思想情感。
  [例9:湖北卷第2问]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组织:(点明方式)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表达情感)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点明方式)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表达情感)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例10:安徽卷第2问]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组织:下片在上片写景基础上直抒胸臆。“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六、分析古诗的艺术形象
  
  1、设问方式:请就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作简要分析。
  2、设问变式:①作者为什么要写某某形象(或对这首诗所咏某某形象作简要分析)?②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3、解答思路:①指出所咏某某形象(或意象)运用的手法。②分析形象寄寓诗人的思想和人生理想等。③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思想情感。
  [例11:宁夏卷第九题]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答案组织:(指出手法)“琴、棋”是作者为“言志”而创造的意象。(分析形象)作者托琴棋二物的“品”来言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思想情感)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例12:广东卷第1问]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答案组织:诗文借景抒情,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写了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等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抒发了作者孤独寂寞和苦闷无依的情感。
  从2007 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问答模式来看,考生如果明确了设“问”的形式,熟练了组织“答案”的模式,便会突破诗歌鉴赏得分瓶颈。
  
  杜传家,语文教师,现居湖北钟祥。本文编校:剑男